张宗辉:锦屏最牛的农科普志愿者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09-06
|
在具有“中国汉文化孤岛”、“中原余音,南疆锦绣”美誉的600多年历史文化的军事城堡腹地上,有一位精明能干、大胆尝试、乐于奉献、平易近人之人,他就是锦屏县隆里乡农民科普协会会长、锦屏县友辉农业机械化合作社理事长、个协党支部书记张宗辉、当地干群都称他“张科技”。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高举了农业科学技术普及种植大旗,吹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农业工作的冲锋号角,带着农业科学技术信息,白天行走在田间地头,夜晚进村入户,把该县首个农民科学种田协会搞得有声有色。他结缘科普,情系科技,勇于开拓创新,志在惠民兴农的奉献精神和一个个感人故事,先后在《黔东南日报》、《贵州民族报》、《贵州政协报》、原《贵州科技报》等报刊杂志上广为宣传。 他先后多次被省、州、县三级政府授予“科技示范带头人”、“黔东南十佳杰出青年农民”等荣誉称号;被团县委、县科委、县妇联推荐参加“贵州省首届青年星火带头人”绿色企业家强化培训班学习。
“张科技”是一名普通的中共党员, 1963年出生于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村,中专文化,曾参加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四、五、六届代表大会。他想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学用好农业科学技术才能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他坚信行行出状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他人的推荐,成为锦屏县职业高中的函授班学员,在学习期间到处借钱订资料,如饥似渴地从书中学到了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同时书中人物的创业毅力也深深鼓动着他。通过一年的中函学习,他虽然有了一整套的早熟蔬菜栽培技术,可身无分文,便到处借钱、贷款,来到了那属于他仅有的一亩田地,开始了早熟辣椒的首次培植,时值冬天,乡亲们看到他在田里用自己的双手一把一把的把泥土捏细,种上种子,搭起温棚,别人都觉得希奇,向他投来异样的目光,更多的是嘲笑,认为他神精不正常,有经验的好心人劝他说:“你的田少,粮少,还是把钱用在买粮食填饱肚子算了,这个季节是种不出辣椒的”。面对好心人的规劝,“张科技”执着的追求开始动摇了,但他始终相信科学,相信山外的世界。通过他的精心呵护,幼小的秧苗在温棚里茁壮的成长,在“张科技”的眼里,温棚里不光只有幼苗,还有着向落后的农业科技思想挑战的压力和勇气。开春后,他把所有的辣椒苗都移植到了大田里,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心管理,他的辣椒开花结果了,“张科技”的心理也乐开了花,此时其他村民们还没有下种呢!这消息很快传开了,真是“一日传千里”,远近的村民们不约而同都赶来看新鲜事看热闹,问这问那,总觉得这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当年他的辣椒卖了个好价钱,纯收入近5000元,当时在村里还真算得上一个“冒尖户”。
初尝甜头后,他更觉得科学技术的重要,对科技的追求更执着了。便自费到榕江、广西、浙江、湖南等地参观学习,参加早熟蔬菜和果树栽培及植保技术管理的培训。通过参观学习后,更加开阔了眼界,胆子也更大了,他一边租田种植早熟辣椒、蕃茄、茄子以及草霉、巨峰葡萄、早熟无籽西瓜、柑桔、梨子、桃子等。他心理想,光个人会不算会,便有了更大胆的想法,立及向其他热爱科技的村民做动员工作,组建了隆里乡科普协会,大量吸收会员,向村民们传授科学种植技术。他深深知道:“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他一边立足自己的发展,一边忙于上门求教的本村或外地的农民,如黎平县敖市村的农民龙安群,本乡王家榜村的吴正林,本村的张文金、姚登清等,“张科技”都是不厌其烦地耐心向他们免费传授技术信息,还应邀到他们的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操作指导,在他耐心指导下,他们均掌握了整套的栽培技术,分别创建了二十多亩的早熟蔬菜基地,每年净增两万余元。他不光传授蔬菜培植技术,还向村民们传授果树、西瓜、嫁接葡萄、柑桔、梨子、桃子、草莓培植等先进新科学技术。他还被敦寨镇科协应邀到雷屯村、映寨村、培寨村讲早熟蔬菜栽培技术课,带动了敦寨镇片区早熟蔬菜大棚上百个示范点(户);带动了周边互近王家榜村,蔬菜种植扩大到40个大棚以上;龙里司村10个大棚以上;华寨村20个大棚以上;隆里村30个大棚以上。这些都是靠科技二传手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群众户均增收500余元。
2008年,他为了响映党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三农”政策,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科技的发展,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需要。他自发组织成立“三农”科技现代化服务中心---锦屏县友辉农业机械化合作社、锦屏县隆里乡农业科学技术咨询服务站、锦屏县友辉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协会会员自筹资金近60万元,购买农业机械化中型收割机2台,大型收割机1台,中型高科技耕田机2台,一般耕田机2台,大型高科技耕田机1台,抽水机4台,插秧机4台。同时,他还建立了个人网站(网址:www.69ht.com./blpt/),开展为群众网上技术信息咨询服务和各种蔬菜,种苗、果树、植保病虫害的防治指导工作。在会员中建立“三农”科技植保服务中心,组织成立联防小组,帮助群众防治水稻病虫害。受到了当地干群的普遍称赞。为实现规模经营,走与周边农户连成网络公司加农户的路子,引导更多农户加入友辉农业机械化合作社,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继续争取资金,扩大产业经营、今年又吸收了20多户会员加入到合作社来,为其提供技术服务,产销服务,并聘请有关专家到合作社讲课,继续购买各类科普书籍,积极宣传科普惠农政策,参加县科协举办的“站一栏一训”建设(创建科普活动站、建立科普宣传栏。开展科技培训),争取资金,购置音箱设备,搞好宣传,真正发挥农村科普带头人志愿者的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他应有的贡献。
近两年来,他主持研究开发原生态保健菠萝葡萄示范基地10亩,增添了隆里古城生态特色旅游产品之一,受到当地干群和广大旅游客的青睐。他2008年组织联防队积极帮助群众防治水稻病虫害区域面积为800亩,旱地育秧苗工程面积3亩,采用机插秧推广面积50亩,主动帮助外出打工户、无劳动力户承包耕田地500多亩,免费为困难户、重病户机耕100亩,解决了耕田、耕地无人耕种的问题;积极做好2008年秋冬高产杂交油菜育苗基地10亩,供给当地群众栽培面积63亩,周边村寨群众栽培42亩,杂交油菜大田栽培工程面积推广108亩;2008年粮食农机秋收,农机耕田地总纯收入10万余元。同时,协会会员的发展,辐射带动周边的村寨,解决了60多人的就近就业,还带动隆里古城旅游农业产品的发展;2009年利用收割机帮助群众收割稻谷150万斤,2009年采用科学旱育秧苗2亩,“鄂香”1号、旱育秧苗1亩;积极完成县农业局指定“鄂香”1号、特种香米48亩的机插栽培任务;2010年利用抽水机帮助群众抗旱灌溉面积达500亩。
20多年来,“张科技”胸怀科技兴农、科普惠民的大目标,矢志不移,风雨无阻,不懈追求,用科技圣火点燃乡亲们学用科学的热情,为贫瘠的土地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和勃勃生机,为贫困的乡里乡亲的生产生活增添了阳光彩虹,带动出一个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
在“张科技”的带动下,把农副产品加工转化为旅游商品业的发展,建立起:“协会十基地十农户”运行模式,本着“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定级、统一定价”的原则,规范优质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和生态保健产品,为隆里古城旅游业发展作出贡献!
“张科技”带领隆里乡以及临近乡村的农民朋友走上了一条科技致富之路,他把一颗赤诚的心倾注在了为乡亲们服务上,他把自己的智慧和辛劳用在了家乡农业产业化发展上,他用自己的无私、睿智、热诚谱写了一曲曲现代科普志愿者开拓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