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汉森:“鸡蛋”上起舞的农民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09-06
|
从耕田种地的农民到企业管理的职业经理人,两者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岑溪市三堡镇荔良村农民霍汉森实现了二者的跨越。四年多来,他奔走在两广的几家企业之间,用农民式的智慧确立了自己在行业里的江湖地位。
返乡创业打工仔成庄稼好手
早春二月,山东省某机械厂院内一片繁忙。在隆隆作响的车间,前来考察的霍汉森东瞄瞄,西看看,提出模压机切割承受压力面的设计要改进。厂技术员瞧着一双小眯眼的霍汉森不服气。听了他细致入微地的分析后恍然大悟:原设计忽略了南方和北方木材硬度的差别!厂技术员感叹,霍汉森已经不是“农民代表”,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人代表”了。
的确,霍汉森长着一张苦瓜脸。不过,正是那双小眼睛的衬托,整张脸却显得格外生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看到珠三角经济发展风起云涌,他也耐不住寂寞,跑到广东深圳等地认认真真打工,一呆就是三年。后来,因为成家和赡养老人,他只好又回家务农。
返乡那年,他向父亲宣布,从今以后不种水稻了。“那你以后吃什么?”种了一辈子水稻的父亲不解。“我不种田却要吃三堡镇最好的米!”霍汉森神气十足地扬言。
秋收过后,他鼓捣起种植翻秋玉米。次年春节过后,人家的玉米苗才窜出尺把高,他的玉米却上市了。等到人家的玉米上市时,他早已鸣金收兵,价格却是人家的两倍。春种时,别人忙于插秧。他却埋头护理田里的苦瓜。到四五月,青菜青黄不接时,他的苦瓜却销往珠三角的大小工厂。收入增加了,他果然年年买了最好的大米孝敬父母。他总结成功之道: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精。
再闯江湖变身企业白领
几年下来,霍汉森赚了一些钱,也品尝到了种植的酸甜苦辣。农业项目的极大风险,令人防不胜防。2001年4月的那场灾难,至今让他刻骨铭心。那天,狂风暴雨裹着鸡蛋大的冰雹,把两亩多苦瓜砸个稀巴烂。可怜的父母,在瓜田里伤心落泪。作为一家之主,霍汉森只能有泪往肚里流。他苦苦寻找出路。2004年3月,一则招聘启示激起了他再次闯荡江湖的欲望。
面试那天,梧州东林公司的面试人员有点不屑一顾。一个苦瓜脸上长着小眯眼的农民,来凑什么热闹?于是,连珠带炮甩出了三个软中带硬的问题:你没有读过大学,凭什么来应聘质量管理员?板材是否合格的标准是什么?你每月要拿多少工资?为什么?
霍汉森觉察出面试人员的心思,灵机一动,决定先活跃一下气氛。他一本正经地解释,自己从小意志坚强,有泪也不轻弹,憋来憋去大眼睛就变小了。众人轰地笑了。
霍汉森坦言自己虽是农民,但曾经在深圳的玩具厂奋斗多年,当过中层管理人员。板材是否合格的标准,是靠市场和用户说了算。“至于工资嘛”,霍汉森顿了顿,慢慢地伸出了三根指头。对方惊讶了,“我们厂长才拿2500元!”霍汉森说,“那我就先拿2500元,一个月试用期满,产品合格率达不到99%,我自己卷铺盖走人。如果达到,你就要给我3千。”就这样,他赢得了发展自我的机会。
走马上任之时,霍汉森不是没有心惊过。玩具厂跟板材厂质量标准不一样呀!第一天刚上班,他便一头扎进车间里,向工人询问怎样才能避免不合格产品;跟工人们蹲在一起吃饭聊天;召开诸葛亮会议,请工人们就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各抒己见。
没几天,厂里的存在问题他已摸个透。他意识到,人管人是靠不住的,必须要制度管人。他参照玩具厂的经验,弄出了一套与质量挂钩的奖罚制度,并向工人通报。哪个工序出了问题,就一级级倒查。
不久,车间又出不合格产品了。他当众问工人如何处置?“就按制度处理!”众人齐呼。就这样,刚刚15天过去,全厂面貌焕然一新,上上下下对霍汉森刮目相看。而他的工资也如愿涨到3千元。不久,又涨到了5千元。就这样,他在东林公司如鱼得水,一干就是两年多。
天高任鸟飞
2006年6月,有广东封开县老板追到梧州,力邀霍汉森到他那儿大显身手。此时的霍汉森提出,不按月领工资,薪酬跟产量挂钩。在总合格率达99%的基础上,每生产一张合格的模板,计1元报酬。对方一番计算后,认为降到0.6元才合适。霍汉森一口答应。实地考察后,霍汉森心动了,很快向东林公司提出辞职。厂长不无惋惜,“唉,小鱼塘养不了‘过江龙’啦。”
在封开的木板厂,头个月计报酬时,个别股东提出:工人们累死累活才三两千元一个月,凭什么他只动动嘴皮,一个月就拿几万元?作为老板,一个月又能分红多少?霍汉森手拍胸脯,掷地有声说道:“过去的管理人员,谁敢打包票合格率达到99%?在广州市场,我们的模板如果拿第二,谁敢称第一?更何况,我拿的并不是老板的钱,我的管理和技术也是无形资产。现在,只是借你们的母鸡生蛋,生了四个,我才拿一个!”这番话讲得众人心服口服。
一年多以后,广西贵港市一间木板材向霍汉森招手。霍汉森认为,按件计酬的办法既体现自己的价值,又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于是提出比当年封开厂更高的条件:在保证总合格率基础上,每生产一张合格的模板计1元报酬。贵港厂方很快答应下来。他再次选择远走高飞。
在贵港,正当霍汉森大刀阔斧建章立制抓质量时,工人分成好几派闹罢工了。深入了解,霍汉森有些吃惊。原来,有几个工人是老板的亲戚。霍汉森的到来很让他们“感冒”:本地企业为什么要外来和尚念经呢?出点难题吊吊他,看他怎么收场。霍汉森仔细分析,计上心头。他来到生产现场,首先大声宣读厂规,然后讲明利害关系。如果员工有问题,下班后到办公室反映。如果讲不清楚,又影响生产的,立刻计算工资“炒鱿鱼”。
这一招果然灵验。刚回到办公室不久,几个闹事的头头纷纷登门赔不是。霍汉森一个个找人谈话,让他们认识错误,写出检查。然后,全厂公布。事件平息后,全厂没有谁不服服帖帖。
今年春节过后,玉林、武宣的同类企业慕名来找霍汉森,希望能挖到他。霍汉森没有分身之术。人到中年,他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应该怎样妥当处事。奔波劳碌几年的他,总结经验教训,与这些企业达成共识,流动输出技术和管理经验,尽量在几个“鸡蛋”上跳好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