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沧源县经济发展生态环保获双赢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09-07
|
“50万亩核桃8年后每亩年产量按150公斤计,年产值可达9.6亿元,扣除成本每亩核桃年固碳能力达0.25吨,云南省沧源县每年可固碳10万吨。50万亩竹子项目建成后,4年后每亩可产竹材5吨,按现行350元/吨,每亩可创收2000元,按80%保存率来计算每年产值达8亿元;扣除成本每亩竹子年固碳能力达0.3吨,每年可固碳12万吨。”日前,沧源佤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祁腾武在接受记者采访,对县里为什么要下决心花大力气发展绿色产业,探索低碳经济的“佤山路径”时,扳着指头向记者算了算绿色产业将给沧源佤山带来的经济、环保效益账。
自2007年以来,沧源县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根据人少地多、气候多样、生态良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立足沧源佤山得天独厚的气候、生态等资源优势,以绿色产业为抓手,寻求了一条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实现双赢的佤山路径。
为主打绿色经济牌,唱响低碳经济增收戏,沧源县委明确提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全县在保证粮食总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完成50万亩核桃、50万亩竹子、12万亩茶叶、12万亩甘蔗、12万亩橡胶、14万亩特色经济作物(烤烟、木薯、草果、南药),实现全县农民人均10亩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户均出栏1头大牲畜,人均出栏1头生猪,国内外旅游者及旅游收入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左右,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为全面实施这一目标任务,沧源县制定了《关于加快核桃产业》、《关于加强经济社会软环境建设》等意见,在全县开展了“千名干部走百里边境,帮万家所需”活动,组织县直2500名党员干部深入农村一线,组建产业服务小分队,走访边境农户,并为他们送资金、送物资、送政策,为群众理清绿色产业发展思路;在群众中开展了“四算账四对比四热爱”活动,激发了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热爱家乡,激发抓好产业发展,回报党的恩情的激情;支持2180名村组干部参加了农函大学习,完成了万名新型农民培训任务,全县6000名农民群众获得了绿色证书,为全面实施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保障;在全省首家建立了野生动物肇事赔偿基金,开出了第一张野生动物肇事保单,兑现了第一笔保险金,化解了野生动物保护与当地居民利益之间的冲突,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抓好抗旱救灾和森林防火工作,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由县财政自筹补贴,在93个村各选聘了1名武装干事,担当综治维稳、农林产业管护、科技推广、民兵组织培训等职责。
为夯实全县绿色产业发展软硬件基础,沧源县以农村水、电、路、中低产田地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全力抓好中低产田地改造、高优蔗园建设、人畜饮水难等;结合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实施,全面推进7个省级重点村、28个市重点和50个自然村整村推进;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3个;结合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服务站建设项目,共建立木薯、茶叶、烤烟、泡核桃、甘蔗等示范基地19个5310亩,建设完成农村沼气服务网点9个,93个村已实现“农民服务站(点)”全覆盖。与林权制度改革相结合,创新性地开展了“企业+村党支部”的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同时,用汉佤语对照编印成《沧源县农家历》指导农民搞好生产、组建143支群众性文艺表演团队、在佤山电视台开办佤语节目等,为群众发展绿色产业提供政策、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截至目前,全县烤烟种植面积从2007年的不足2000亩发展到1.5万亩,种植50万亩核桃、50万亩竹子、12万亩茶叶、12万亩甘蔗、12万亩橡胶、14万亩特色经济作物(烤烟、木薯、草果、南药)、西楠桦7.4万亩、杉木4.2万亩,农民人均拥有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面积达到10.44亩,形成了以西南桦、楠木、核桃、竹子、茶叶、甘蔗、橡胶、烤烟为重点的绿色产业和低碳经济的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