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华:农业发展关键要完善现代化体系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0-09

    新华网北京电 

    2月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下一步的计划等工作的报道,增强人民信心,吸引更多人自觉参与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大潮中来,新华网特推出系列访谈--专家、学者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今天是加快经济发展转变方式的系列访谈第四场。我们在谈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不能忽视农业。我国是农业大国,有9亿农业人口。走农业现代化之路将是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呢?我们为您邀请到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建华做客新华网,就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又好有快发展等话题与网友在线交流。以下是访谈摘要。

    【主持人】现在有很多农民不再种田了,对于这些农民,我们在建立新农村时有什么样的考虑?

    【陈建华】现在确实是这样,有人讲,现在农村种粮的都是老龄人、妇女在做,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很多都外出打工了。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现在一方面国家实行了阳光培训工程,就是帮助外出务工的农民,让他们接受相应的技能培训,有一技之长,能够出去找到工作。另外就是加强农民主体的培训,就是留在农村、种地的农民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服务。

    【主持人】您刚才说现在种地的基本上都是老龄人和妇女,那对农业今后发展也是一个制约的问题,您怎么看?

    【陈建华】最近中央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同志写了一篇文章,就是要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如果大都是老人和妇女,怎么实现农业现代化呢?这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讲的很有意义。我觉得陈锡文副组长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他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论据: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二是立足于“在所有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农业经营主体依然是农民”这样一个事实。旗帜鲜明地回答了社会上一些同志对家庭承包经营的政策要不要变的问题,明确了家庭承包经营能搞农业现代化,关键是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样的观点。

    种地的农民都是老人和妇女了,这怎么办?这就是说我们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我们在明确了家庭承包经营主体之后如何实现现代化,关键是要完善农业现代化的服务体系,也就是说农民今后要从事生产,他能得到社会的服务,就像许多发达国家,他要耕地了,打个电话,就有机耕队帮他把地播好了,他要播种了,打个电话,就有帮助他把相应的事情做了。

    【主持人】但是这些都是需要费用的,农民能不能接受?

    【陈建华】这些费用,现在看来,农民是愿意接受的。比如说每年都有大规模的小麦跨区收购,这是个很大的事情。我们的拖拉机手“南征北战”,从南向北收购小麦,农民很愿意接受这样的形式。他到了收购麦子的时候,外面打工的这些青年就不需要回来了,因为有拖拉机手帮他们把麦子都手了,而且价格也是他们愿意接受的。从这个例子来看,现在我们国家小麦机收已经达到了80%,说明老百姓还是很愿意接受的。同时也解决了过去我们一到“三夏”季节大量的农民工要返乡收麦子、种地的问题。




责任编辑: 县域经济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