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推进文化产业“盘活”区域经济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0-14

    陕西日报讯(薛同新 邓向红 汪金波)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大树岭村曾经是一个落后而贫穷的村子,近年来,大树岭村的文化活动红红火火,村民学科技蔚然成风,风气正,人心齐,村子也多次被上级评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大树岭村的变化是汉滨区加强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汉滨区,全力推进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使全区的文化活动呈现出了“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年年有主题”的良好发展态势,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汉滨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对发展文化产业,安康市政协副主席、中共汉滨区委书记龚光喜和区长袁子顺有着清醒的认识:文化产业不但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更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是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汉滨区委、区政府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先后建成了金州广场、汉江大剧院、影视文化大厦、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龙舟文化园、汉调二黄文化园等大型群众文化设施;投入473万元,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投入资金68万元建成陕西省信息资源共享安康支中心;投资120万元完成了全区15个乡镇文化站建设;投入资金30余万元组建了全市首家数字电影有限责任公司;率先在县河、恒口、五里等乡镇建起了全市首批10 个省级农村示范活动室,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群众学科技、学知识的热情,形成了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新农村风貌。

    汉滨区把人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文化干部培训计划。2008年,汉滨区委、区政府想方设法为目前西北五省唯一保留的县级剧团——安康汉剧团招录了40名优秀青年演员,把汉剧团升格为全额拨款正科级事业单位,并配齐了领导班子。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的实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力地激活了文艺创作的繁荣。新编汉剧《赵成卖身》、《枇杷村里镇长哥》、汉剧歌舞《农家乐里乐逍遥》、八岔戏《哥妹喜成亲》代表安康市参加陕西省第三、四届艺术节和2008 年首届陕西省农民艺术节文艺调演演出,获得优秀剧目大奖和优秀导演、表演奖等34个单项大奖;美术、书法作品有70多件获奖,270余幅画作获国家级奖、50幅作品参加国际儿童画展。据不完全统计,自 2005年汉滨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区”以来,全区共有80余项文艺作品和活动获省级和国家级奖励或出版社出版。

    在深入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汉滨区还全力打造以“ 一张汉滨风光专题片、一台汉滨神韵文艺专场、一部汉滨科学发展风貌电视剧、一本汉滨人文历史专著、一届魅力四射的龙舟节”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品工程,陆续推出了以“福” 文化为代表的香溪洞景区游、双溪寺怀让法师修行古址文化景点游等一批深受省内外游客欢迎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相继组织运作了“安康汉江奇石展”、“欢乐中国行——魅力安康”大型文艺晚会以及王蒙、贾平凹等文化名人看安康大型文化活动。去年11月5日,在“第五届中国庆产业年会暨中国节庆产业年度颁奖盛典”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2009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十大品牌节庆”奖项,龙舟节成为展示和推介汉滨和安康形象的“金色名片”。

    在汉水龙舟文化品牌的带动下,一批批项目随着盛会的举办陆续建成,一个个就业岗位在经济发展中脱颖而出,从业人员增至1万余人。九届龙舟节,共引进各类投资客商2018人,签订各类投资项目452个,投资总额达49.7亿元,商贸交易金额6.83亿元。仅2009年,安康城区共接待游客113.2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9亿元,住宿和餐饮零售额同比增长38%,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近1.3万人。




责任编辑: 县域经济来源: 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