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古镇马口依托纺织业“纺”出天下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0-28
|
马口古名“系马口”,位于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东南部,因三国时期蜀将关羽路经此地系马小憩而得名。2010年6月末,记者来到这个全国闻名的制线名镇。尚未进入90多公顷的工业园核心地带,即发现在横竖规划齐整的道路两旁,每隔十几米就有一家纺织企业掠过视线。 马口由2001年的9家纺织企业发展到现今的近200家,其中规模以上纺织企业58家。该镇纺锭总规模占湖北省纺锭数的九分之一,涤纶纱线产品年产量占全国涤纶纱线总产量的五分之一,相当于全国一年的涤纶纱出口量。
在纺织业拉动下,当地制线、纺机制造、服装、包装、运输等配套产业逐渐形成集群效应。这种势头强劲的经济形态曾一度令周边城市诧异:一个方圆不足60平方公里的小乡镇,何以吸引全国众多知名企业择地而栖?
招商引资:园区营造磁场效应
2003年,40万锭;2004年,55万锭……目前,马口纺织企业装机规模已达115万锭。随着“名仁”“博奕”“瑞华”“新天”等一批纺织企业纷纷落户,2009年,该镇实现工业总产值61.73亿元,创利润18亿元,年财政收入5000万元。
纺织业是马口镇经济的支柱,该镇工业总产值的80%由纺织业提供,工商税收的80%来自于纺织业,第三产业产值的80%源于纺织业。马口的纺织品除远销浙江、江苏、广东、河北等地外,还走出国门,出口到巴基斯坦等国家。
“引进一个企业,孵化一个产业”,这是马口决策者一贯的招商理念。他们依托园区、产业和人才,积极抢抓武汉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当地产业优势搭建创业平台,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企业舒舒服服的住进来,健健康康的壮起来。
近年来,马口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水、电、路配套建设已基本建设到位,今年上半年又完善了规划路的绿化、亮化、净化工程。2009年,该镇投资800多万元完成了工业园区硬件设施功能高标准配套,完善路网、下水道、人行道、绿化带等多项工程,让诸多到马口考察的老板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园区环境堪比高档住宅区!”
这些漂亮的“门面”为马口招商引资赚足了眼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马口人,不仅要让企业引得进,最终要让企业留得住、长得大,飞的高。为了进一步打消投资者的疑虑,马口严打园区周边打架斗殴、吸毒贩毒等违法犯罪行为,让企业在一种重量级呵护环境下放心生产,稳定经营。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奋斗,马口逐步成长为一个在全国纺纱制线业极具影响力的领头羊。许多老板看准了这座美丽小镇潜藏的无限商机,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投资办厂。据了解,马口现有民营企业268家,其中纺织企业197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58家,职工3.6万人,年纺涤纶纱线17万吨。马口镇先后被国家三部委授予“中国最具投资发展优势城镇”“省小城镇建设楚天杯明星乡镇”“省社会经济综合实力五十强乡镇”等荣誉称号。
产业集群:抱团谋求共赢局势
2006年1月12日,一个令马口人铭记、自豪的日子——马口镇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制线产业集聚优势,获得由中国工业协会颁发的“中国制线名镇”称号。
马口纺织产业群的崛起,被汉川人视为一团线编织的“传奇”。这部传奇,最早要追溯到1983年9月,该镇从武汉请裕丰纱厂总经理吴和英来马口投资。她通过引进现代化技术设备和先进企业管理模式,使濒临关闭的企业综合实力一步步爬升至汉川市民营纺织行业领先地位。
一花引来万花开。一时间,名仁、博奥、凯迪、惠丰、恒胜等50多家纺织公司相继诞生,“金鹿”“蓝天”“利达”“铁树”等企业在纺织工业园区集体亮相。
在抢占市场制高点的同时,马口为园区企业多方探求产业衔接、配套互补、优势共享的出路。针对制线产品链条缺损、产品单一的实际,该镇把供应原材料的织布商、印染商、制衣商和提供纺织机械的制造商,作为引进重点,先后引进多家织布服装、纺机和印染企业,填补了织布、服装、机械等产业链中上下道生产环节的空白,延伸并完善了马口制线产业链。产业链的扩展,从根本上消除了纺织业集群发展路上的“拦路虎”, 形成由纺线到制衣一整套的生产体系。
2006年,该镇成立了马口纺织行业协会和马口纺织商会。四年来,纺织协会制定了行业自律规范和行为准则,并积极号召企业联动营造群落效应。2008年金融危机,马口纺织业遭遇重创,该商会组织企业统一生产和销售,抱团取暖,提振经济。
伴随马口纺织工业园运作模式日益成熟,不少原来在外地做生意的本地客商 “凤还巢”,在家乡投资做纺织。据调查,小镇每年都有逾1.1亿元外地资金涌入,原来国有、集体企业闲置的存量资产,90%通过纺织业主买断盘活,90%的下岗职工重新就业;拉动7个纺纱织线专业村,农村60%的剩余劳动力被纺织产业消化。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随着市场的拓展、人才的流动和民间资本的积聚,马口纺纱制线业渐渐踏上了更为成熟的“抱团”新路。这种局势也拉动了与之匹配的6家物流中介组织,开通了20多条货运专线,吸引了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及外贸咨询机构走进马口,寻求共赢。
品牌建设:市场拉动结构升级
炎炎夏日,在这座静谧的小镇上,包含“纺织”二字的宣传牌频现街头。
马口纺织品牌建设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建国初期的1950年,马口一些农户凭借大型军工企业工厂地处本地的优势,从厂里买纱回家进行染色加工。精明的马口人看准国内服装业对纱线的需求,镇上的几大制线企业和几百个家庭作坊共同出击,产品迅速占领福建、浙江、武汉等地。
通过市场建设,做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促进结构升级,提高棉纺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做大做强纺织业,这是马口决策者正在思考的重大课题之一。
2010年,为进一步提升纺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马口纺织服务中心正在筹建纺织产品研发中心,在产品研发和设备研发等方面协助集群内纺织企业开发新型产品,抢占市场先机。
回溯至2005年,马口纺织产业集群还没有名牌产品。而2008年以来,该镇以3509工厂“九连环”省级名牌为龙头辐射带动,逐步形成了“利达”“森佳”“蓝天”等7个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
马口镇党委副书记、镇人大主席团主席陈克冬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目前该镇制定了马口工业园2011—2015“十二五”规划,以名仁、博奥等集群内纺织龙头企业为重点,在面料、服装和产业用纺织品等方面提升品牌。到2015年,实现精纺规模以上企业80家,生产规模达到200万锭;培育3—5个国际知名品牌,20个左右国内知名品牌,年创产值50亿元;新建印染企业30家,年创产值25亿元。
镇党委书记李铁新向记者透露,该镇已决定让出镇政府所在地,兴建一座8000平方米的马口商贸广场,启动白石湖旅游开发,围绕纺织产业进行深度开发与延伸,配套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纺织品专业市场,扩大该镇作为“中国制线名镇”的品牌辐射力和影响力。
(作者:廖亮 王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