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古镇话芦浦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1-01
|

浙江省苍南县最早的一座桥梁——年糕桥,为苍南县文保单位。 杨乃琦/文杨勇/摄
浙江省苍南县芦浦镇,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人文古迹众多的千年古镇,其历史可上溯至唐五代,旧为吴越王屯兵处。芦浦,顾名思义,原是涂滩上的一片芦苇地,相传昔日其地之东南有江浦蜿蜒流入东海,江浦两岸芦苇丛生,芦花泛白,故名芦浦,又称芦江。芦浦的先民们很早就利用海水煮盐,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设天富南监盐场于石渠里(今芦浦石路村),南宋苍南金乡进士彭仲刚在《南监地舆记》称:“南监旧称县治,前志不可考,然地滨大洋,前抱远山,后环鳌江,枕以白沙塘,土脉丰旷,形胜甲于东瓯”。明时(1368)南监盐场迁场廨于芦浦城内,称“南监市”,故芦浦又称南监。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南监盐场,并入瑞安双穗盐场,乾隆二十九年(1764)后恢复。
报恩院:
延续千年母爱
芦浦有很多知名的寺庙,如有“江南第一寺”之称的芦江寺(此“江南”指鳌江以南),规模宏大的海云寺(其前身“会善堂”始建于南宋咸淳乙丑年)。位于芦浦小学旁的报恩寺,原称报恩院,庙虽不大,但历史悠久,这里曾有个动人的故事演绎母爱的伟大。
芦浦附近柘园村陈氏三世祖陈琪出生时,其母窦氏难产,在母子不能两全的情况下,窦氏坚持向医生发出“宁我亡,求子存”的伟大母爱呼喊。后陈琪在唐大中二年(848)登进士第,官拜朝议大夫,为纪念其母,捐田八十四亩建院侍奉香灯以报母恩,故名报恩院。
年糕桥:
苍南境内第一古桥
年糕桥,位于报恩院旁边30米处,因形状而名,老桥板局部有干裂痕,形似开裂的年糕,芦浦本地人叫糢糍桥。据《苍南县志》载,年糕桥是目前苍南县境内发现最早的一座桥梁。年糕桥系单孔石梁桥,长6.6米,宽1.6米,桥面以三条石板并排直铺(现为四条石板),两侧桥墩以不规则块石砌筑,桥沿有“大宋嘉祐七年”(1062)题刻,1988年列为苍南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近千年的古桥对岸就是芦江寺,始建于公元1024年,明朝成化年间温州通判桑瑜有《戊戌盘盐南监,寓芦江寺》诗云:“脱却轮蹄到上方,回头尘海转茫茫。隔帘啼鸟东风软,满地落花春雨香。催课一心关铁冶,计程何日到金乡。老僧独坐清如许,却笑宦家有底忙。”清同治(1868)时期,苍南庠生杨南英与柘园村陈兴甫延师讲授于芦江寺越四载,民国时当地名士鲍铭书主持的县农桑局就设在芦江寺办公。
国相牌坊:
那年那月的殊荣
国相牌坊,位于芦浦应家古宅后门,建于明代,牌坊为白石仿木结构,面南而立,正面横题“忠勤良佐”四字,背书“国相”二字,均楷书阴刻,额两侧对称雕刻如意纹,梁柱粗壮,结构坚实,造型朴繁大方,是芦浦应氏十一世祖应泽(1506—1571)立,为的是纪念其二世祖应节严。
应节严(1211—1300),字和父,晚号平坡居士,南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武科进士。十年,换文科,属于文武双进士。历江苏涟水教授、浙江东路转运司干官,知福建长乐县,通判江西赣州,迁两淮制置司机宜文字、淮南西路提点刑狱、两浙转运判官,权知临安府,累官至宝谟阁待制、吏部侍郎。元大德四年卒,年九十。有《平坡文集》,已佚。事见林景熙《霁山文集》卷一八《故待制吏部侍郎应公墓志铭》。
如今的应家古宅约建于清中叶,坐东面西,由台门、前厅、厢房、后厅等构成三进四合院,木结构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米,俗称“三退九明堂”。古宅前后厅和天井保存完整,古雅精巧的木雕砖刻随处可见,门前原有旗杆以及匾额“存耕堂”,岁月沧桑,风雨飘摇,保护工作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