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浏阳镉污染的调查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1-08

 湖南浏阳镉污染引发上千人上街抗议,肇事企业曾一度被关停,其后竟再次被招商引入。其老板有两个不成文的规定:不招未婚青年;最危险的工作只用外地人,尤其是上无老、下无小的那种外地人。

  村民李良南负责每天从距离村几公里外的地方取水后,挨家挨户送到村民家,暂时解决村民的饮用水问题。


 

                              

 被关闭的湘和化工厂生产车间极为简陋,加上非法的生产导致此次镉污染的发生。

 南方都市报报道 “听说村里受污染,儿子的女朋友也不嫁过来了。”

 近日浏阳市镇头镇双桥村村民李锡耀拿着镰刀,将自家菜园里的菜统统砍掉。因为村里的湘和化工厂镉污染事件,镇政府宣布,对污染区内的农作物实行收购、集中销毁“以免有毒粮食蔬菜流入市场”。

苦瓜还在开花,辣椒红灿灿的,花生已经结满了果实,李锡耀一边砍,一边忍不住抱怨:家里2亩地、3分菜地,到今年年底,政府总共补了2551块钱,怎么够吃呢?李家三口人,他和他老婆都镉超标,在广州打工的儿子,谈了一年的女朋友因为污染事件又飞了,让李锡耀很发愁。

湘和化工厂污染事件,已彻底改变了这个湖南村庄的生活节律。

一个曾经被勒令关停的污染化工企业,二次转移中,竟被招商引资再次引进入住双桥村。从此,在化工厂运转5年多时间里,周边村民与污染企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长期较力。最终,在近3000村民中509人重金属超标、多人死亡、化工厂周边500米范围内土壤严重污染等惨重现实面前,政府的事后补救实在来得太迟太迟。

让村里人奇怪的是,当时化工厂老板骆湘平有个不成文招工规定:对未结婚的男女青年一律不招进厂;二是对最危险工种,一般只用外地人,尤其是上无老、下无小的那种非本地人。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杨晓红)

 

                            

 许多村民中毒后出现严重皮肤病,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一有伤口便很难止血。


引进时镇里说“绝对无污染”

近日上午,阳塘组村民杨金富气冲冲地走在最前面,带记者去查看湘和化工厂。62岁的杨金富,家里5口人吃饭,结果被检出4口人镉超标,全家除儿子杨鑫全唯一健康外,2岁半的孙子杨裕旺、他本人及他老婆也都查出镉超标。

湘和化工厂已停产数月,但厂区内还是有着一股刺鼻的味道,一些红色、黄色的流液,在厂房内外随处可见。在其大门一侧的门墙上,村民们漆写的“还我山清水秀,新鲜空气”的字样还十分清晰。厂房南侧,一条细小的排污沟,直通到山坡下50米的浏阳河内。而顺河而下不到1000米,就是镇头镇的自来水厂取水口。

在一打了封条的大铁门前,杨金富熟练地攀上爬梯,突然又转回身捡了一个有孔的铁笤箕。原来这里是制镉车间。在味道更浓的厂房最里边,杨金富找到几个大水池子,池里正泡着一摞摞的银白色镉饼,看起来表面十分光滑。杨用铁笤箕捞出一个镉饼,称:“就这东西最毒,一块就有20斤重”。而整个镉池内,存放的镉饼约有5吨。

在双桥村村民印象里,最早是2003年3月,镇头镇政府带人来村里谈征地,对村里介绍说,这个厂是“市长工程”,是生产饲料添加剂的,绝对“无污染、零排放”。村里就同意了。于是,征了双桥村茶坪、阳塘、徐新等村民小组的地,在距浏阳河不到50米的小山坡上建厂落户。厂区建好一两个月内,化工厂因手续不全没有投产。直到2004年4月,湘和化工厂才正式投产。

齐心村民小组组长罗平凡称,后来村里辗转打听到,原来这个厂在搬来之前,是在长沙市蓝田村附近办厂。2002年,经媒体曝光后,当地18家企业关停,长沙湘和化工厂即是其中一家,“那时它生产的就是硫酸锌和硫酸锰”。

工厂老板的奇特规定

投产后,化工厂陆续在双桥村招了七八十名农民工进厂,工资1000多元/月。但让村里人奇怪的是,当时化工厂老板骆湘平有个不成文招工规定:对未结婚的男女青年一律不招进厂;二是对最危险工种,一般只用外地人,尤其是上无老、下无小的那种非本地人。

骆湘平一大学女同学称,今年46岁的骆湘平,1983年毕业于株洲化工学院,学的就是化工专业,“他应该知道哪些东西有毒,哪些没有”。骆曾经去国外打过一段时间工,回国后开始办企业,后成为长沙市人大代表。湘和化工厂搬来镇头镇后,骆自己很少到厂里,厂里具体事务都委托给了厂长黄和平管理,“他顶多一个月来厂里一次,来了也是住一晚就走”。

该女同学认为骆湘平在当地算是个“能人”,“他懂多国外语,平时不用翻译,也能与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做生意”。2008年6月,骆湘平曾表示,厂不想再办下去了,但由于镇里不同意,只好作罢。“他说镇里、市里各级政府要打点的地方太多,做饲料生意只能够本,炼铟炼镉才有得钱赚”。在公司注册上,该厂标明是主要生产饲料添加剂粉状硫酸锌和颗粒状硫酸锌。

事实上,据双桥村村民反映,从2004年4月至2007年1月,湘和化工厂在没有办理炼铟手续的情况下,就已经在公开组织炼铟;同年5月至2008年12月,同样在未办理炼镉手续的情况下,也一直在非法炼镉。“上头来检查,每次都是事先打了招呼才来,来了也对炼铟炼镉一事多视而不见”,在厂里做过两年工的村民潘拾诚讲,“大家在厂里做事,无论是锅炉工,还是负责硫酸锌装粒、搅拌、滤水,或者制镉的工人,都是穿普通衣服,从来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责任编辑: 县域经济来源: 南方都市报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