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县招商引资数量和质量实现比翼双飞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1-09

创业表彰暨招商引资表彰
 
    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权俊良在安徽省霍邱县招商引资工作大会上指出,霍邱县入驻企业中世界500强企业达3家、国内500强企业达5家,一些高、精、尖企业正在增多,招商引资工作是当前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创先争优活动的内在要求,也是打造四个强县的主战略和生命线,  
     金秋送爽、 硕果飘香。霍邱组团参加了百家民企进皖北、徽商大会、世博会、西洽会等重大活动,近期,召开了全县招商引资大会,成功举办了由省市长协会、省经协办牵头组织的外商投资江淮行活动和省工商联直属商会霍邱投资环境暨项目推介会,发放《霍邱招商指南》3600份,向全国宣传、推介了霍邱。

强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据统计,今年1至10月份,安徽省霍邱县招商引资内资完成35.2亿元,同比增长95.67%,是市下达任务的111.62%;外资2100万美元,同比增长47.8%,是市下达任务的101.4%。县新签约项目147个,总投资52.6亿元,其中,1000-5000万元项目64个,总投资56.5亿元。5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项目19个,总投资11.4亿元,超亿元以上项目16个,总投资35.3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21个,总投资58.0亿元;在项目储备方面,储备项目150个,涉及投资额189.5亿元;在谈项目106个,涉及投资额106.4亿元;开工类项目107个,涉及投资额35.2亿元。

抢抓机遇,重点产业招商

当前,安徽省霍邱县正紧抓机遇,紧紧围绕资源,打造产业园区,进行产业链招商,把实施产业招商作为提升招商引资成效的主攻方向,选准一个大项目作为突破口,吸引相关配套企业跟进,形成产业集群,将矿治深加工、农产品精加工、高科技电子、针纺服装等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形成了“三区两园”产业发展格局,即:以首矿、金安、开发矿业企业为代表的县经济开发区,主要围绕铁矿资源开发及深加工做大做强项目,现已入驻19家矿业企业;以锦云服装加工生产、单晶铜健合引线、镀锡工艺薄板、天华节能灯饰生产、黄山柳藤工艺品制作、旅游帐篷制作、万利达皮鞋制造为代表的城北工业项目区,探索建立高效的企业入驻和开发模式,坚持劳动密集型、中高端制造业方向,现已入驻23个项目;以益康油脂、鑫玉米业、蓝博旺三期、沃巴弗公司为代表的姚李工业项目区,主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现已入驻企业8家;以南京雨润生猪屠宰加工、皖西麻黄鸡养殖和劲宇营养米面为代表的长集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主要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重点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已入驻4家“农字号”企业;以通源船舶、庆发船舶2家企业为代表的临淮岗船舶制造工业园,现已入驻4家船舶制造企业。招商的重点区域放在浙江、广东、上海,尤其把浙江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杭州、南京、诸暨、温州、合肥、厦门、深圳、东莞等地的产业转移又是霍邱瞄准和对接的重点。  

拉升标杆,推进招商工作

安徽省霍邱县组建6个专业驻外招商联络处和31个县直招商小组,围绕七大主导产业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加强谋划和研究,掌握产业发展规律、转移趋势、招商策略。同时,把江浙地区作为主攻方向,根据对该地区产业转移新趋势的研究分析,积极编制产业项目规划,明确产业招商的方向和重点。截至10月底,全县各责任单位共举办大小招商活动近28次,共邀请80余批次近400名客商来霍邱考察、洽谈项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共外出招商21次,亲自接待客商92批次,签定项目15个,项目资金达10个亿;县直招商小组共外出招商198次,接待来访客商243批次706人次,洽谈各类招商项目92个;乡镇招商小分队共外出招商162次,接待来访客商235批次578人次,洽谈各类项目86个。

营造环境,提升项目质量

为了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安徽省霍邱县年初下发了《霍邱县2010年招商引资工作意见》及配套有利于产业转移的财税金融、商贸政策,认真落实招商引资项目全程代办制、限时办结制、项目信息零报告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投资服务体系,重点完善投资审批的“一站式”服务、企业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和企业开工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三大服务体系,在全县率先推出外商服务全程代理制度,清理行政许可项目,组织开展全社会行风评议机关活动,使投资发展软环境明显改善。目前,该县鼓励全县将新上的重点项目向园区、工业集中区集中,正在快速接纳一批大项目,其中超亿元的首矿大昌球墨铸造、福润200万头生猪屠宰、金安矿业100万吨充填材料、沃巴弗电子传感器、单晶铜键合引线生产、12万吨镀锡工艺薄板、凯迪生物质发电等重大招商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金汰水泥、大昌尾砂制造、矿山机械、温泉度假村、庆胜混凝土、景翊玩具生产等项目已竣工投产。

(作者:宋明俊)




责任编辑: 县域经济来源: 六安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