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宪:农产品涨价,谁惹的祸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1-12

有分析报告预测,目前国际市场粮食供求总体平衡,不具备大幅涨价的基础;但从长期看,国际粮价将持续上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6月份的报告指出,今后10年小麦和谷物的平均价格将比1997年到2006年期间增长15%到40%,植物油价格增长40%,牛奶价格则平均上涨16%到45%。国际知名的投资大师罗杰斯则认为,按照现在低存货和可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农产品价格将会飞涨。这就形成了中长期农产品价格上升的预期。与此同时,由于长期的流动性过剩,美元一路贬值,大宗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造成了通胀预期。农产品价格上升预期和通胀预期,正是当前推高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

如何保障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利益?

当然,除了通胀和通胀预期外,我们不否认还有一些原因对农产品价格走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原因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

其一,如上所述,对部分农产品的炒作,引起了较为严重的市场混乱,并提高了农产品价格预期。因此,要加强对农产品期货市场和其他各类远期合同市场的监管,遏制过度投机和炒作行为,保持农产品供求和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

其二,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应和保障水平仍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主要农产品生产效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不断加深;大豆、食用植物油等大宗农产品进口不断增加。这一方面使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处于比较脆弱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容易“输入”外部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所以,要尽快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生产设施、信息服务、储藏物流等环节加大投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其三,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和不规范,尤其是流通领域层层倒手批发、层层加码加价,导致最终消费者承担了高价格,农民却难以得到实惠。所以要着力建设规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产品直接进入批发市场,鼓励发展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等营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还要引导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

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是对市场机制的破坏,这种破坏会造成对资源配置的错误引导,就像现在,如果农民根据农产品涨价的信息扩大生产,将难免在来年陷入“卖难”的困境。通货膨胀还将引起对低收入者更为不利的再分配,加剧社会贫富差距。尤其在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较大的情况下,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是会引发严重的社会矛盾的。高通胀不仅无法在长期内解决失业问题,反而会孕育新的通缩,进而造成更大的失业问题。因此,在当前,使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回归稳健,是抑制通货膨胀,管理通胀预期,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治本措施。

(作者: 陈宪 系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县域经济来源: 文汇报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