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应泽:高山顶上卖“景”人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1-15
|
邹应泽:高山顶上卖“景”人
——记乐业火卖创建“农家乐” 文化生态旅游新村带头人邹应泽
火卖屯位于广西乐业县西面,隶属于同乐镇央林村,离乐业县城约8公里,地处大石围旅游景区内,是一个坐落于高峰丛之中仅有50多户人家的偏僻小山村。依靠 “卖”农家风情不仅使火卖村从一个贫穷的高山穷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也使火卖变成乐业县和谐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这一典范得以树立,离不开村中的一个人——党员邹应泽

火卖周围奇峰林立,溶洞无数,珍禽异兽出没于原始森林之中,自然风景无比秀美。天坑、溶洞、鼯鼠(飞猫)、猕猴、青冈树为火卖村五绝,春赏雾,夏避暑,秋观叶,冬赏雪,四季宜游。火卖木瓦结构的特色民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在这里的群众,每天不仅开门见山,而且还生活在山之巅,又是从江西迁徙来的汉族,被人们称为“高山汉”。也许是因为生活在高山顶上的原因,所以这里的人站得高也看得远,早年就开始亲近和保护大自然。在火卖村,禁止上山砍柴,禁止上山捕猎,已是不成文的村规民约。经过几十年的封山育林,火卖成了一个生态保持完好的小山村。时至今日,火卖人一直保持与野生动植物和谐相处的习惯,这里处处绿树成荫,古树参天,鸟语花香,空气凉爽,是个天然大氧吧。火卖全屯共有总人口290人,耕地面积250亩,全屯农作物有玉米、稻谷等,经济作物有猕猴桃、石榴、核桃、李果、兰花等,养殖旱鸭、土鸡、猪等家禽。全屯经济收入主要是劳务输出和“农家乐”旅游,其中“农家乐”接待户有11户,2008年全屯接待游客共8万人次,总收入16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665元,一个高山上的小村屯,能有这样喜人的收入,与党员邹应泽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穷则思变,大胆创新
几年前,火卖屯还是县里扶贫点,交通不便,用水困难,全屯的主要收入靠外出务工,农民人均收入不到400元,生活比较困难,进来的旧路奇险无比,是个与外界隔离的“世外桃园”,村民出入皆为步行,物流全靠肩扛背驮,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九分石头一分地,是乐业的一个典型的大石山区。被人称为“高山部落”“部落”在当地人的眼中就是原始、落后、贫穷的代名词。都说靠山吃山,火卖人该怎么办?一直为火卖村寻找出路的党员邹应泽不由得锁紧了眉头……家乡如何发展?面对重重叠叠的大山环绕着的火卖屯,此刻,他感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肩上担子的沉重,一个个念头不停地撞击着他的心扉,火卖的出路在哪里?致富之路该怎么走?
“要想致富,先修公路”、“不管做什么项目,公路是连接外界的纽带,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公路不通,想法成空”、“公路一通,必有繁荣”,这些是邹应泽常挂在嘴边的话语,也是他召集村民开会时在会上常提的问题。公路不通,火卖是难以摆脱贫穷的。为了解决路的问题,他号召大家集资了10.5万元资金,动员群众出工6340个工日,开挖了火卖2.7公里的乡村泥沙公路。火卖屯海拔高,道路崎岖陡峭,他们靠肩挑马驮运输物资,靠钢筋撬、锤头砸一点一滴的劈山开路,把生存的道路修建在了高山的脊梁上。由于山高路陡,进屯的道路虽然打通了,但车辆进出还是十分的艰难。随后,他们又筹资修建了屯里700米长的石板路,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也改善了全屯的生活环境。正是有了火卖屯能人的不怕艰难困苦,勇于攀登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火卖屯的环境变了,生态保护好了,群众思想统一了,房屋建设也统一美观了,加上公路修上屯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有了初步的轮廓。邹应泽不是什么村官仅仅是一位党员,凭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苦口婆心动员召集大家齐心修建这两条路,这两条路洒满了火卖人民的汗水,也凝结了邹应泽的智慧。正是有了这条通往外界的乡村泥沙公路,2001年乐业举行旅游科考活动的时候,国土资源部的岩溶专家、桂林岩溶所的朱学稳教授,在乐业旅游资源考察团的带领下,乘坐吉普车通过这条泥沙公路来到火卖,看到这里的青山绿树和奇异的飞虎洞、迷魂洞、一洞三天坑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感受这里独特的高山汉族山歌文化及吹“八仙”等民俗文化后,感概地说:“火卖这个地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将来依托大石围天坑群景观,可以打造成文化生态旅游新村的品牌之地,应该尽快规划开发,将来可以让游客到这里感受“高山民俗文化”气氛、在“火卖村”中过夜,看火卖的高山日出景观,吃火卖农家的特色风味。这里的气候环境十分适于创作。可以邀请文化名人和一些艺术家来火卖创作,打造火卖农家乐旅游品牌”……
专家的讲话,给身为党员敢为人先,敢想敢干的邹应泽带来了激情和希望,他觉得,抓住大石围天坑旅游景区建设对外开发的契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用足用活大山赐予的众多景点,把火卖打造成“农家乐”旅游景点,靠“卖”风景走出大山,这是使火卖彻底走出贫穷的一个最好项目。旅游业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永久性新兴无烟工程。发展“农家乐”旅游构想,在当时是一项创新工作,如何把本地的环境优势转化为新的资源优势,挖掘和利用好火卖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根据火卖地方特色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天坑群和火卖村相距很近,当时广西在大举开发建设天坑群景区,火卖村能不能依托天坑发展旅游业?该怎么发展?在当时,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构想,是一项谁也没有尝试过的工作,如何挖掘和利用好火卖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根据火卖地方特色走出一条创新之路。邹应泽首先找来了邹龙生、邹茂华、邹德瑾等人进行策划和讨论,邹龙生等几位党员带头人这时虽然有了发展农家乐旅游的想法,确定了发展“火卖文化生态旅游新村”的思路,但如何发展,却还没有清晰的思路。为了借鉴别处的经验,他们几个人由邹应泽带队自费前往云南、湖南、重庆、广西桂林、恭城等地去学习外地农家乐的先进做法。考察后他们对发展火卖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回来就开始尝试着兴办农家乐旅游。首先他们几个身先士卒,带头筹集资金,并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依托外出务工农民挣钱回家乡建房的时机,积极动员全屯群众自筹资金,邹应泽又请来了专家进行论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规划建房,统一建房风格。 2003年刚开始搞“农家乐”旅游时,火卖村仅有邹龙生、邹应泽两家搞“农家乐”,现在发展到11户,接待了来自广西及周边省区、港、澳、台、欧美及东南亚国家的游客,每逢节假日,要到火卖村的游客还得提前预订,火卖村依靠“卖“农家风景正在改变着自己。然而火卖这个跨越式的发展,却经历了许多曲折的过程,邹应泽在这些曲折的过程总是迎难而上。
领头之雁,身先士卒
万事开头难,几百年来,由于火卖耕地面积极少、缺水等诸多因素,村民们普遍生活在温饱线以下,过着食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就在邹应泽决定依托大石围景区发展旅游之际,当地的部分村民压根儿就不相信这个穷山沟还会有外面的人进来旅游。 搞旅游首先要投入,邹应泽召集了全体村民一起来讨论集资搞旅游时,由于一些村民甚至不知道旅游是怎么一回事,没有几个人响应他的行动。倒是村子里几个在外面做工的回到火卖的群众听说要发展火卖的文化生态旅游后,一致表示认可。在一连开了五个火卖村发展旅游前景、规划会议后,村子里支持搞旅游的人多了。 2002年12月31日,火卖村全体村民通过集资入股筹集了12万元,有了这笔钱,村里开始了景区道路的建设,全体村民把修路当成自家的事来做。进火卖的公路要上等级,铺成柏油路,邹应泽、邹龙生两人又无偿拿出10万元扩宽修建公路。搞旅游要有好的环境,邹应泽、邹龙生又组织群众对全村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整治,村道全部硬化。2003年,一个以生态旅游为中心,以深入挖掘当地风土人情的文化内涵,打造集观光、度假、探险为一体的综合旅游的火卖村“农家乐”文化生态旅游景区终于在人们的期盼中正式营业接客了。
由于火卖村的生态旅游刚建成营业,在外的知名度还不高,村里又拿不出更多的钱去做广告宣传,怎样才能提高火卖村的知名度呢?经过村民们深思,推出免费接待游客,就这样,游客开始从四面八方涌来,中央及广西电视台记者拍摄了《火卖屯的故事》专题片在电视上播出后,火卖屯的经营更为红火了,火卖村在广西旅游界的知名度很快上升了。
火卖村的旅游虽然已经起动了,但仅有邹应泽兄弟两家搞,怎么样才能带动乡亲们参与旅游呢?邹应泽向上级申请成立了农家乐培训班,把自家住房改装成了培训室,把对外营业的客房作为学员宿舍,并买来相关书籍、光盘等,完善培训设施,他家成为广西首个农家乐培训户。为让学员们掌握更多的实际操作技能,邹应泽培训内容都是围绕如何发展“农家乐”旅游业的相关内容,理论课只有几小时,其它的全是实践,培训的内容包括旅游服务法律知识、“农家乐”旅游操作、客房布置、客房服务礼仪、农家菜的制作工艺、进餐时主人须知、切菜、配菜、放调料、上菜服务、入店礼仪、饮酒习俗等。在自己授课的同时,邹应泽积极协调联系乐业县扶贫办、旅游局等单位到场给学员进行技术指导,甚至还专门聘请有关专家到场实地指导。为确保培训质量,邹应泽的培训时间为1期5天,1期2到3人。每一期培训班结束后,邹应泽采取与学员结成联系对子的方式,对学员进行跟踪服务,保持联系。在学员遇到经营或是其它需要帮助解决的难题时,邹应泽都能不厌其烦地为学员进行指导,不管远近,他时常登门上户,到家中进行现场指导。该村的杨秀好一心想经营“农家乐”旅游,但没有掌握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无法开业经营。参加邹应泽培训户的培训后,他找准了经营路子,积极发展农家乐旅游,与该村的“农家乐”旅游产业链接,现月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火卖村的邹卫思,杨树英等都是通过邹应泽的培训后走上了发展农家乐的道路。
随着农家乐户数的不断发展增加,火卖还对经营等方面进行了统一管理并积极承传和发展高山汉族的“山歌、八仙、唱灯”等传统民间文化,组织群众组建独特的民族风情表演队,开展民族风情表演,丰富了旅游活动和火卖村的旅游文化内涵。旅游拉动消费,消费带动种养。据村民介绍,火卖村的“农家乐”接待客人吃饭每年需杀200多头猪,另外制作腊肉、腊肠卖给客人也要用200多头猪,土鸡需要10000羽左右,并需要一大批鸡蛋、黄豆和青菜等,年采购最低估算也要花25万元以上,本村及相邻村屯农民种的养的不出村就变成了商品。
腊肉、腊肠,土鸡,青菜、猪肉、腊猪脚,以及大石围凉拌蕨菜等地道的农家菜,成为火卖村农家乐餐桌上的“招牌菜”,加上恬静的田园风光,吸引了区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有广东、海南、云南、福建、贵州、四川等省和港、澳、台地区的,还有来自欧美及东南亚国家的游客,火卖名声鹊起。
火卖农家,新村典范
在邹应泽、邹龙生、邹德瑾、邹茂华及几个骨干群众的努力和积极争取政府帮扶下,进屯公路已经建设为标准的村级油路,交通方便,一条700米长的石板路贯穿全屯,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和旅客的游玩。房屋建筑具有明显的高山汉族特色,采用土瓦作盖,以圆木作柱,厚板作墙,木格造型花窗,十分精致漂亮。广场旁边设有全屯旅游示意图,旅游功能基本完善。
问及邹应泽下步的计划和打算,他说将依托大石围天坑群景区的对外开放,在火卖已获得“中国艺术家之村”荣誉称号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火卖屯乡土文化艺术旅游产业,开展乐业山歌对唱、高山民族服饰、民族舞蹈、民族风俗、特色餐饮、民族工艺品展销等旅游项目,丰富火卖屯农家乐旅游资源;加强对火卖屯农业技术的推广,扩大猕猴桃、李果、石榴园的种植面积,统一成片种植,设置观赏区和采摘区,形成具有旅游经济和观赏价值的两重效益。同时加快火卖屯观音山顶观景阁的修建工作,尽快推出全新的景点;招商引进有实力的旅游公司,对火卖屯的各个景点进行新一轮的打造和包装,按照公司目标、制度进行管理和经营。邹应泽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旅游工艺品、特色产品等小商店,或种植水果、蔬菜,养殖土鸡、旱鸭、生猪等,加工饮食产品等供应给农家乐经营户,实现农产品自供自需,形成农家乐旅游链。通过旅游公司+协会+基地的发展模式,整合现有旅游资源,挖掘旅游资源潜力,不断发展壮大火卖屯“农家乐”文化生态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