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南山沟沟里的希望之花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1-22

    8年前,一心想着带领村民致富的朱昌国,把目光瞄准了野生金银花。小时候,他就到爬到崖壁上去采过,两天劳动就能换来一年的学费、书本费。这些年,市场上金银花一直很抢手,价格也高,大量种植还可以防治日益加重的石漠化,应该是个路子。

    朱昌国爬上几百米高的大山,移出几株金银花,回家后自己育苗、嫁接、试种,最终育出了1000多株金银花苗。

    2007年,第一批金银花苗开花了,光一户人家的金银花就卖了好几千元。去年,全村金银花的种植面积达2200多亩,产值近100万元,人均纯收入60%来自金银花产业。山沟沟里的金银花,成为名副其实的"希望花"。

    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守护群众的"命根子"

    特大旱情下,金银花一株株地枯死。这可是全村人的"命根子"呀。如果经过六七年的生长、已经进入盛花期的株苗大面积枯死,全村1000多人又要跌回到从前的苦日子。

    朱昌国和村民们开始顶着烈日,背水攀上山,在石旮旯里一瓢瓢、一株株地浇灌。可让人绝望的是,几瓢水浇下去,刨开根部一看,土还是干的。水分在干渴的土地上立刻蒸发,眼睁睁就要看着一株又一株金银花无可挽回地枯死了。

    毒辣辣的日头继续炙烤着群山,威胁着金银花。

    一株,一株,又一株……水池里的水快要见底了,村民背水的肩膀都磨破了,金银花还在不断地枯死。

    78岁的张正银老汉伤心地对朱昌国说:"金银花死得太多了,没有望头了!"

    "金银花产业是全村的'命根子'!群众的利益保住了、发展了,我就是好人;群众的利益没保住、失败了,我就是罪人。我绝不能当个罪人!"把群众利益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这个"倔汉",暗暗下定了决心。

    3月10日,朱昌国带人挨家挨户查看水池。全村386个水窖、246个水池,蓄水仅剩1200立方米,只够1000多口人喝十来天。

    晚上,朱昌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一株株枯死的苗株,村民们急迫的目光,像走马灯一样在他的脑海里来回变换。

    怎么办?怎么办?

    挑水?抽水?打井?要抢救种植在陡峭山坡上的金银花,既要便于运输,又要非常节水。一个个的办法想出来了,又一个个被他否定。

    凌晨3点,干涸的群山一片黑暗,但把老百姓的金银花当成自己生命的朱昌国终于在反反复复、绞尽脑汁后找到了光明--

    突然,他脑海里灵光一闪:滴灌!干旱的西北地区用滴灌解决了大问题,可以借鉴;没有滴灌设备,可以用瓶子代替。

    早上6点,迫不及待的朱昌国早早起了床,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出十来个空塑料瓶,翻出妻子纳鞋底的大针,快步跑到蓄水池装满水,7点就爬到了山腰即将枯死的金银花地里。随后,他在空塑料瓶底打一个小孔,通过旋转瓶盖松紧控制水滴流量,把瓶子放到了金银花根部。

    他一趟趟上山,一遍遍试验,一遍遍翻看,焦急等待"土滴灌"的效果:第一天,抠开土一看,两瓶水竟然可以湿透植物根部30厘米深的土;第二天,他发现发蔫的金银花叶子开始舒展开来;第三天,枯死的枝条竟然长出了小小的新叶!

    太好了!金银花有救了!

    朱昌国黝黑的脸上终于绽放出了笑容。48岁的他激动得像个小孩,他给村组干部打电话时手舞足蹈:"金银花有救了,有救了!"

    "土滴灌"使人们看到了希望。它特别有效,容易背上山,用水量还只是浇灌的五分之一,是一个好办法。但朱昌国和村组干部们站在山腰上一算账,都傻眼了:要用"土滴灌"保住全村幸存的30多万株金银花,至少需要10万个塑料瓶!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