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抬价抢玉米 吉林多家粮库“颗粒无收”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1-25

加工企业涨价“抢”粮

知情人士向记者称,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为了充分挖掘市场原料供应,跟市县一级的粮库合作,让这些粮库为加工企业“服务”。

记者来到长春市外某粮库,一位高姓粮库主任称,现在粮库里基本上没有存粮,主要是农民不愿售卖。

问及该粮库所收粮食去向何处,高主任说,主要给一些深加工企业运送。其后,见记者正在录音,他接连改口说没有向这些企业送粮。不过记者注意到,该主任和粮库工作人员身上所穿的棉服上,都有某著名深加工企业的LOGO。

肇始于2008年的吉林粮库改制,要求市县不再保留由其管理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将地方国有粮库通过上划、兼并、重组、破产、出售等方式,完善中央和省储备粮体系建设。这以后,曾经遍布各乡镇、大小不一的粮库悄然退隐,粮食购销的主渠道,渐渐移位于中央、地方储备粮等管理体系。

前述知情人士称,改制之后的一些粮库被人买下,成为粮食深加工企业的“附庸”。

国储粮库酝酿提价收粮

“农民惜售是一个原因,惜售是因为价位不断抬升,而深加工企业是‘抬价’的市场主体。”傅广锐分析说,吉林的粮食深加工企业太多了,收购商将玉米全部运到加工企业售卖,而不愿意送到粮库。

郑贵臣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吉林玉米产量每年在2000万吨左右,玉米深加工企业消耗差不多1000万吨,仅大成集团每年就消耗玉米400多万吨。

作为世界玉米加工的 “第一车间”,吉林省早在2008年就提出目标,将打造世界级玉米深加工基地。

今年11月17日,国务院作出决定,要严格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关闭违规建设的玉米深加工企业。

傅广锐表示,粮库在价位上一直不能与深加工企业抗衡,“应该关停一批没有资质的玉米深加工企业。”

由于劝农国储库收粮不成,傅广锐说,“我们将考虑适时进入市场收购,但绝对不能按照粮食最低收购价来收,那样百姓还是不愿意卖,要以市场价为导向。”

(作者: 李泽民)




责任编辑: 县域经济来源: 中国新闻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