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绿皮书发布:"两型"指数为57.1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1-29

    日前,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和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共同发布了我国首部《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2010。该绿皮书是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会同国家相关部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及有关高校的专家学者历时一年时间共同编撰而成。国务院参事牛文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牛凤瑞担任总报告的主笔。绿皮书指出:2010年,中国两型中小城市指数为57.1,相比2009年提升了0.8。对比2009年,提升最快的是环境友好水平。各地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更加重视,环保投入力度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的长足进步是指数大幅提升的重要原因。

    东部地区两型指数55.8 继续领跑全国

    绿皮书显示: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中小城市的两型指数已经达到了59.9,比2009年提高了1.2;中部地区两型指数为55.8,比2009年提高了0.5;西部地区两型指数为55.4,比2009年提高了0.8;东北地区两型指数为54.2,比2009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绿皮书指出:东部地区凭借长期发展积累的雄厚物质财富,在两型社会建设方面依然走在前列。在2010年度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中,东部地区占据6席,中部地区占据2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各占1席。获得2010年度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分别为:江苏省昆山市、江苏省扬中市、山东省莱西市、湖南省长沙县、山东省章丘市、四川省双流县、辽宁省海城市、安徽省宁国市、浙江省慈溪市、广东省增城市。其中宁国市、慈溪市、增城市成为首次跻身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的县市。

    两型指数强化引导和示范意义

    据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专家李学锋介绍,两型社会发展指数,就是反映中小城市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建设成就的指数。它包括单个城市的节约型城市指数和中小城市节约型城市建设的总体水平指数两个方面,是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引导城市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环境状况不断改善,从而达到建设“两型”中小城市的目的。

    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专家、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关于节约型城市也谈到,第一,节约型城市一定要发挥价值机制、市场机制的作用。节约型城市不是说宣传教育、新闻舆论就能解决的问题。第二,保护生态环境一定要发挥民间组织、社会舆论、法律法制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三,政府要引导公众节约型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定要鼓励公众交通,鼓励节能型的住宅,从政策方面一定要鼓励节约土地,集约型的居住模式。第四,政府的执政和公共建设要讲成本。政府的预算要有制衡约束,对部门一定要有预算,并且要科学编制预算、适用。对项目建设也要讲求成本,进行监督。从这四个方面形成我们的节约型城市。

    周天勇指出,“两型”中小城市的提出,对于中小城市在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对于中小城市在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推动中小城市又好又快发展等各个方面,在全国都会起到一定的引导和示范意义。

    未雨绸缪 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全国先行

    据了解,从2005年开始,在国家尚未提出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评价体系的时候,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就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课题组,从城市科学发展水平、节约型城市建设、城市投资潜力和区域带动力四个方面对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进行了体系研究。构建了体现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两型社会发展指数、投资潜力指数和区域带动力指数。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最大的特点是摈弃了过去百强县考核“唯GDP、财政收入论英雄”等的做法,更加注重引导中小城市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强化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发现和树立区域典型,强化城市发展溢出效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立足科学发展,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友好和政府效率四方面并兼顾其他因素,使评价更能体现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是否协调发展,人民群众是否分享了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等内容。

    中小城市数据库日渐完善  科学发展评价研究任重道远

    据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秘书长杨中川介绍,在2005年我们提出构建这套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时候,全国中小城市对科学发展的理解还不深刻,对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强烈,对民生、社会建设还缺乏足够的热情。尤其是当时获取能耗、环保、民生等指标的难度很大,因为地方以前没有统计过。可喜的是,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中小城市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相对完整的体现科学发展的数据库。同时我们深知科学发展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评价指标体系,6年来,我们通过对中小城市的实地调研、召开专家评审会邀请国内专家、各省县域经济考核部门负责人、地方中小城市领导参与指标体系的建设等方式对这套评价体系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目前这套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公正性、权威性已得到社会各界及中小城市的广泛认可。

    杨中川表示,“对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其目的是引导中小城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的主旨在于树立不同类型的科学发展典型,剖析典型城市科学发展案例,总结推广科学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为全国中小城市探索科学发展道路和模式、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杨中川强调: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探索性研究课题,在概念界定、指标取舍、数据采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技术和实践上的困难,要完全达到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的统一还需要长期的努力。同时科学发展评价应该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制度和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本研究的指标体系也将逐步完善。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