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西安公路研究院副院长、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李彦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06

    西安公路研究院的前身为交通部公路研究所西安分所,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和卓越贡献的重点科研单位,在计划经济时期,承担了国家基本建设中的诸多重点工程,如长江二桥、南京大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等。 “七五”、“八五”期间就有16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这个全国交通系统“老字号”科研院所用十年磨一剑的创新精神,成功地实现了从纯粹的科研事业单位到国有科技型企业的转型,年收入从转型初期的300万元逐步提升到2亿元,并成为国内同行业中资质比较齐全的科技型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一个老科研院所靠什么完成了华丽转身并实现持续发展呢?正是由于几十年的科研积淀和人才储备,才支撑了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谈起企业的科研创新和改革巨变,李彦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

    1985年30岁的李彦从无线电专业一脚踏入了交通工程研究与应用领域,他和他所在的西安公路研究所的同事们一起步入了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工程科技创新的领军前沿,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已经53岁的李彦,仍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开拓者,浑身上下充满了攻艰克难、拼搏进取激情和活力。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当我国高速公路蓬勃兴起时,李彦就把目光瞄准了当时由外国公司占领的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总承包这块高技术领域。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在80年代末期,他先后参加了国家七五、八五国家科委交通部立项交通机电科研项目中公路收费系统、监控系统研究工作。1995年西安公路研究所江苏办事处成立时,他就从寻常取代纸质公路通行介质入手,主攻起在国内尚属空白的收费工程车辆IC卡系统。他带领江苏办事处的同志在异地他乡,艰苦创业,在夹缝中求发展,住在简陋工棚,睡在长了绿毛的草席上熬过南方漫长的梅雨季节,饿了蹲在电线杆下面啃干馍,趴在冰天雪地搞施工,他们没有节假日,没有可自由支配的业余时间,业主的要求就是指令,优质服务是他们的目标。他们付出了身体的极限,硬是凭着“技术一流、质量一流、服务一流”和吃苦耐劳、忠实厚道的工作作风站稳了南方发达地区,成为北方科研企业占领南方市场的典范。

    占领南方市场不易,稳固南方市场更是不易。李彦深深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他不敢懈怠,以只争朝夕的创业精神和团结务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工作中,向一个个技术难题发起攻关。1996年在国内高速公路的黄金通道,沪宁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总承包工程中,他只用了100天左右的时间就优质的完成了任务,并获得了江苏省政府的表彰。1997年,在沪宁高速公路开发使用非接触IC卡收费系统并大获成功,成为国内第一次使用高速公路IC卡收费系统建设的示范。在全国普及使用,国内多个重点高速公路机电交通工程项目研究建设,都成为李彦事业走向高峰的杰作。之后的几年间,他带领研究所交通工程室的同仁,相继承担了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三大系统工程,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南京第三长江公路大桥、苏通大桥三大系统工程以及陕西省高速公路联网中心机电工程、沪宁改扩建收费系统工程等国内重大工程项目。

    2003年底,他带领他的团队完成了江苏省近2000公里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改造工程,开创了国内联网收费的先河。之后他先后承担了陕西、河南、湖北等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工程,系统规模和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多次受到建设单位的嘉奖,设计项目以运行可靠、反应及时、监控准确、管理高效和优质的设计服务,受到广大业主的一致好评。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中国报道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