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农民被剥削了吗?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08
|
例三。几年前上海市场的鲗鱼卖二元一斤,难倒了我这个老人家。不管养鱼的地方是多近,搬运活生生的鱼是很麻烦的事。对内地养鱼的成本我有足够的可靠资料,二元一斤强可支持当时的饲养成本,没有空间处理其他。当时我以为可能是卖剩的货尾,要割价,但在不同时间再到市场看几次,还是二元一斤。
例四。我亲自作中间人处理过一种叫黄皮的水果,是上佳品种,因为有点投资可以免费任摘,因而值得尝试。一小箩十斤,其实是骗了四斤,行规也。三斤是箩与枝叶的重量,加报大数约一斤。四十五元一小箩放出去是批发价,「赚」得的钱刚好是零!我的成本是非专业的成本(不要忘记有免费任摘之利)。小箩本身要钱,采摘时节聘请临工费用高。黄皮在树上经过风吹雨打,要剪裁一番才能出售,也要钱。最头痛的是运输。离出售地点一百六十公里,车费、油费、路费等加起来不得了。中型货车五百元是起码的收费。只为求资料,我用小货车,费用四百。非专业,尽量节省,打个平手。如果要付果园普遍收的在树上两块半一斤,我会蚀足那么多。我用足自己的天才本领去剥削所有参与的劳动力,免费采摘打个平手。
希望对经济学有兴趣的同学明白,要解释世事,作研究,在刊物上找到的数据一般不够详尽,也不可靠。自己在街头巷尾到处观察有助,但也不足够。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往往亲自下注投资,小量的,近于一律亏蚀,但学得很多。
为了研究讯息费用,一九七五年我亲自坐在香港广东道的行人路上卖玉;为了证明传统的价格分歧理论是错的,八十年代初期我三次在年宵之夜带着一些学生在街头卖桔。诸如此类的行为尝试过无数次,惹来非议。这是经济学的悲哀。物理、生物、化学等学问,从事者不是天天跑进实验室吗?我受到非议的行为只不过是跑进经济学的实验室去。代价不少,赢得的是理论的解释力自成一家,有满足感。希望正在大修的《经济解释》的三卷本可以教同学很多,老人家要倾囊相授也。
(后语:今早听到内地开始管制学生饭堂的收费。我知道供应学生膳食的利润甚微。不反对政府补贴贫困学生的膳食,但价管会饿坏他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