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群众不差棉被就差钱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09

    扶危济困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文化所崇尚的“仁义”。是对贫困、弱者或处在危难中的人给予良心和道义上的爱心资助,包括金钱和物资。但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要看被资助者需要什么,总不能对一个需要食物和衣服的人你拿着被子或煤给吧,眼看那人如果再吃不到食物或穿不上衣服,就有被饿死或者冻坏的可能,要被子和煤还有何用?可是,在大千世界就有那么一些人却干着这么一些事。 据四川在线网的眉山频道报道,在严冬即将来临之际,仁寿县鳌陵乡党委积极争取各方支持,筹集了152床棉被、76件棉衣和76套保暖衣,为该乡扶贫攻坚村千秋村贫困群众、孤寡五保老人送上了一份温暖和关爱。

    面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即将到来的严冬季节,关系民生的菜篮子随着炉火的温度也不断升高,一些昔日解决了温饱的人民不得不开始精打细算,开始讲数量不讲质量,而特困户和孤寡老人就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据笔者对农村的了解,农民对于生活的奢望并不高,在经济状况好的情况下,吃好一点穿好一点是常态,而在经济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则对于食物“不求吃好只求吃饱”,对于衣服和被褥之类的日常用品,则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由此看来,农民、特别是特困户或者孤寡老人对于自己生活的计划不被政府的领导和研究农民问题的学者或专家差,他们的地盘他们做主,什么是必需品,什么是可有可无用品,他们最清楚不过了,有谁说比特困户和孤寡老人自己还了解他们自己呢?目前从网上看到,四川仁寿县鳌陵乡党委比那些特困户和孤寡老人自己更了解他们,因为乡党委在严冬来临之际,送去了“温暖”的棉被,没有考虑当前通胀下,那些特困户和孤寡老人的饮食生活问题。

    在寒冷的冬季即将到来时,给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体送棉被本无可厚非。可是,在民以食为天的地球村里,棉被是不能当饭吃的,这一点我相信仁寿县鳌陵乡的领导不比我这个农民工弱智。但是,那些拿了棉被的乡亲们,身子是暖和了,可肚子因为见不到米面油盐而就要提出抗议了。这本来是一件极其简单平常的问题,党中央三令五申解决民生问题,而吃饭问题毋庸置疑就是民生的首要问题,如果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那么解决棉被又有什么用呢?在此,对四川仁寿县鳌陵乡党委在冬季来临,为贫困户和特困户送去温暖的棉被表示赞同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质疑;首先,是不是为了响应县委“创优争先”的活动号召,有作秀的嫌疑在里面呢?其次,据我所知的特困户和孤寡老人,最需要的是基本的生活保障,柴米油盐和家庭最基本的开支,也就是钱;第三,鳌陵乡党委政府为什么不给这些需要最基本生活保障的群体送钱,而要送可要不可要的棉被及物资呢?第四,这些棉被和物资的来源不明,是爱心人士的捐助所得、还是乡党委政府统一采购而得呢?如果是采购,这些棉被及物资的价格是不是透明呢?而报道中没有说明,只是一句及其笼统的“乡党委积极争取各方支持”,而这个各方支持又是如何积极呢?

    对于党中央三令五申的关注民生,不能当做秀场来做,要切实有效地从解决人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入手,应解决人民群众生活最需要的金钱和物资,不能以物抵资,或者变相的救济,使特困户和孤寡老人得到真正所需要的救助。

    (作者:董国昌)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中国网县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