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邯郸市建设局局长允殿魁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09
|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驾车行驶在绿树环绕畅捷明亮的城市道路,看着一幢幢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和一片片拔地而起的住宅小区,我们无不被这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城市所感染,油然而生一种对城市建设者的伟大敬意。新中国成立60年来,赵都古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探寻河北省邯郸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记者近日走访了邯郸市建设局局长允殿魁。
记者:城市建设是城市形象的载体,也是一座城市现代文明和实力的综合反映。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市城市建设是如何一路快马加鞭,谱写精彩华章的?
允殿魁: 邯郸解放时,城区面积仅1平方公里,人口2.8万,市政公用设施基本为零。经过60年发展,如今建成区面积1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6万,市政设施配套齐全。
1959年毛主席视察邯郸,提出“邯郸是要复兴的”,“很有希望搞个大钢铁城”。这极大地促进了邯郸的建设与发展。我市很快形成了以煤炭、纺织、冶金、电力、机械、建材为骨干的城市产业体系,城市基础设施初步形成,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然而,由于强调“先生产、后生活”,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少,市政公用设施欠债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建设事业获得持续快速发展。到199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6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超过百万;1992年迈入全国较大的市之列。
1996~2000年,借助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全市县城以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48.6亿元。相继建设了外环路、城市主干道拓宽延伸、引岳济邯引水工程、垃圾卫生填埋场、城市广场、电网改造等一批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
2000~2005年,我市组织编制了城市概念性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等200余项,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城市规划体系。
建成区面积由80平方公里增加到101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31%增加到37%。“赵都+绿网”、“文化+绿化”的城市建设主题和“中轴线、棋盘路、穿城河、行道树”的城市特色更加凸现。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网络初步形成。西污水处理厂、天然气入邯、“引岳济邯”、供水二期工程铁西供热工程、赵苑、滏阳公园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运。全市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2.5平方米。
记者今年我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成就斐然,工作力度之大为近年来所少见。
允殿魁:今年是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关键年。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三拆(遗留建筑拆除、城中村拆迁和棚户区拆迁)、三改(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旧住宅小区改善)、三保(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场、空气与水环境质量改善和廉租住房建设)、三网(路网、水网、绿网)、三建(年内开工项目建设、国庆献礼项目建设和明年完工项目建设)“五个三”工程。上半年,全市城市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36.2亿元,全年计划完成投资70亿元。一批游园、停车场、小街巷、城市路网陆续建成,凸显了城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