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风”吹热河南禹州“药经济”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10

    河南省禹州市素有“药都”的美誉,是我国中医药文化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历史,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定点中药材专业市场。史书记载,药王孙思邈长年在此采药行医,著书立说,死后埋葬在禹州,所以有“药王爷在禹州”之说。这里自唐朝开始便有了“药行街”,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春、秋、冬三季定期药材交易会,出现“无街不药行、处处闻药香”的繁荣景象。

    “把悠久的文化历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既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禹州市委书记蔡全发在深入调研后得出结论。这一结论也代表了禹州市社会各界的呼吁和要求。

    为此,禹州市提出了“以文化为核心,以基地为支撑,以市场为依托,以企业为龙头”的发展思路,编制了中药材发展规划,在机构改革、人员一再精简的前提下,专门保留了负责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和中药材种植技术服务的中药材市场管理委员会和中药材生产办公室,并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挂帅,从组织、机制、人员等全方位为发展医药经济提供保障。

    “禹州药市”,既是禹州市悠久中医药文化历史的载体,也是禹州市发展中医药产业的依托。然而受现代信息网络和快捷交通的影响,“禹州药市”原来地处中原、行销全国的区域优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能否把“禹州药市”重新打造成全国中药行业的“指挥棒”和信息交汇中心,已经成为“禹州药市”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关键。为此,禹州市恢复了每年一度的“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中国禹州中医药交易会”,投资2亿多元打造了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中华药城,开办了“禹州中药材网”,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联合创办了《中国中药信息》杂志,与移动公司合作开通了中药材信息平台。与此同时,对药材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在药商中积极开展“诚信经营”活动。目前,“禹州药市”已经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交易量从2002年的3亿元达到了目前的15亿元,位居全国药市第三。

    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目的在于让广大群众从中受益,依托“禹州药市”引导农民更多地种植中药材已经成为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禹州市相继制定了中药材种植和生产的地方标准24个,实现了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等17种道地药材的原产地保护。在种植过程中,积极探索“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药材基地建设产业化经营模式,依托龙头企业组建了9个药材种植合作社,推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目前,全市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种植品种47个,年产值6亿元,农民人均增加收入500元。

    拉长中药材深加工链条,增加药材附加值,是做强中药材产业的关键。禹州市把传统中药的炮制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新办和改建中药生产加工企业,同时吸引省外知名药企到禹州市投资办企业,利用中药材提纯,开发药膳、药饮等形式,实现中药材就地转化15万吨。截至目前,全市中医药企业已经从原来的2家发展到现在的33家,年实现销售20多亿元,中药产业已经成为禹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作者: 李涛)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三农在线—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