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碱业83个账户向母公司转资 欠债60亿破产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14
|
三套财务章83个账户,青海碱业被疯狂“抽血”
记者调查发现,青海碱业从建厂伊始至今7年间,一方面成为浙江玻璃免费的原材料仓库,一方面又充当着浙江玻璃抽转资金的“金库”。
据相关媒体报道显示,青海碱业开工伊始就为大股东浙江玻璃担负着每月供应3万吨纯碱的关联交易任务,而几乎每一笔大宗纯碱交易款项,都未能付款到位。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实际上,早在2003年浙江玻璃内部已出现资金问题,而青海碱业则被其当做圈钱“救命”的工具。青海碱业可以抵押的资产被反复多次质押。海西州政府的文件显示,青海碱业曾向民生银行(5.15,0.07,1.38%)(5.15,0.07,1.38%)贷款9.96亿元,其中4.5亿元为股权质押。青海碱业利用流动资产,曾向建行贷款6.8亿元,农行贷款4.5亿元。就连政府当时为了支持企业发展而划拨给青海碱业的土地和资源,都被公司进行了抵押贷款。青海碱业曾以1755亩土地向浙江建行绍兴支行作为抵押,贷款5484万元,此外,还曾以石灰岩抵押在青海中行贷款1亿元。
青海碱业原管理层人士还向记者透露,青海碱业向各种企业和机构进行“高利贷”借款高达数亿元。此外,青海碱业和浙江玻璃之间还存在多次相互担保,财务非常混乱。
来自管委会的相关调查更令人触目惊心:为了方便在不同地方借款,青海碱业一家公司竟同时拥有至少三套财务专用章和83个账户。据龙四清介绍,青海碱业的三套财务章分别是海西州用一套、国开行贷款用一套、浙江玻璃那边还有一套。郑长山则告诉记者,青海碱业开设的83个账户分布在不同地方,现在仍在使用的还有29个。
另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和青海碱业有合作关系的大量施工单位、供应商和经销商,也成为转移资金最方便的通道。一般而言,是用合作伙伴充当中间人,先将资金以设备购置款的名义从青海碱业的账户转往合作伙伴账户,再通过合作伙伴账户转往浙江玻璃。一位施工单位的老板告诉记者,自己就不止一次地被迫充当青海碱业转款的工具。“为讨回工程款,我们也是没办法。”
就这样,青海碱业在长达7年的“抽血”中失去了活力。而高达60亿元以上的转移资金,却仍然没有将浙江玻璃救活。
企业前途未卜,监管部门难辞其咎
和办公楼的冷清不同,生产区的中控楼里,记者看到的是一片紧张有序的工作场面。“我只懂生产,我知道只要我们(生产车间)不散,企业就一定能活。”原青海碱业负责生产的副经理、现任青海碱业管委会副主任陈春钢说。
“企业真的是个好企业,不能倒闭。”陈春钢指着墙上写满生产运行各项情况的表格向记者介绍,青海碱业自2005年9月投产以来,年产能目前已达到100万吨,凭借着资源优势和优秀的生产管理团队,目前成本已经控制在大概600—700元/吨,远低于内地碱厂成本。如果按照1500元/吨的平均市场价格来计算,每年盈利至少可以维持在5—6个亿。
但目前,包括陈春钢在内许多接受记者采访的员工都对企业前途充满忧虑。据了解,目前中喜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已经进入青海碱业,进行审计和清产核资。此外,中盐集团在此前曾派人来企业进行考察。据业内人士分析,青海碱业被中盐集团和盐湖集团(26.60,1.64,6.57%)在此重组的可能性最大。但截至目前,两家企业尚未有任何表态。
无论企业的未来归宿如何,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资金运行绝不能再重复过去的故事。否则,企业即便有比300%更高的盈利,最终也难逃衰败的命运。
实际上,早在2007年,本报记者曾对青海碱业转移、抽逃资金的事向青海省银监局做过调查和反映。遗憾的是,就在监管部门的眼皮子底下,大规模的资金转移仍然进行了长达3年之久。
在连续数天的采访中,记者面对的是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集体缄默。
在青海碱业所在地的德令哈市长江路上不足一公里处,“青海省银监局海西分局”的大字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可面对记者的采访,一位熊姓领导却一问三不知,并以一份银监会于2006年下发的文件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青海碱业的悲剧,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和监管部门都值得深省。”青海碱业管委会一位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说:“你银行惯着、养着它,到今天没有责任吗?明知道它已经出问题了,为何还持续地放贷?监管部门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在青海碱业厂区内,有一条横幅发人深思:“愚者以流血换取教训,智者以教训制止流血。”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地干部说,青海碱业用长期的“失血”换取的教训,是否可以让更多人得到警醒呢?
(记者:杨 烨 吕雪莉 骆晓飞 德令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