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大爱筑就一个家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15

    清晨,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江苏省启东市寅阳镇连兴港村2组的邢家就有了忙碌的身影。男主人虽不姓邢,却给79岁的“爹爹”邢正飞端水送药;女主人也不姓邢,却一起床就手脚麻利地帮“父亲”倒痰盂;“孙子”小涛骑上摩托车要去城里的林洋公司上班,临行时,“奶奶”又唠叨着让小涛路上慢些,“奶奶,放心,晓得了。”孙子顺从地回答并上了路。这一大家子,又开始了新的一天。

    提及“儿女”,历经3次中风已无法完整说话的邢正飞只能艰难地说出一个字:

    好”。老人心目中的“儿女”,其实与他毫无血缘关系。一个是捡来的“女儿”,另一个则是“捡来的女儿”的丈夫。风雨几十年,寅阳镇连兴港村的邢家曾如一叶扁舟在生活的波涛中飘摇不定,但非亲非故的两代人不离不弃,在与多舛命运的抗争中,书写着一个个大爱的故事。

    1

    听了邢正飞的妻子邵玉兰讲述了家庭的变迁后,让人无不为之动容。

    老两口年轻时,也曾生育过一个儿子,可就在孩子蹒跚学步时,却意外溺水身亡。长久的悲痛之后,夫妻俩从崇明育婴堂领养回一个女儿。谁知,家中刚刚有了笑声,35岁的邢正飞在通吕运河水利工程建设中,因连续高强度的挑泥作业,压断了脊柱,从此,邢正飞变成了一个不能正常站立的残疾人。瘦弱的妻子邵玉兰撑起了这个家。

    一晃十几年过去,女儿长大成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邵玉兰开始张罗着为女儿招婿入门,很快,邻村小伙子龚兵来到邢家相亲并达成了这门亲事。正当夫妇俩忙里忙外筹办婚事时,20岁的闺女不知道为什么,突然离家出走。一夜之间,养大的女儿“飞”了,邢正飞夫妇终日以泪洗面。有好心人出主意,那就让家境清贫兄弟又多的龚兵过继给邢家当儿子吧。盛情之下,龚兵搬进了邢家,改名邢龚兵,以表达对养父母的忠诚。

    “捡”得了“儿子”,还得娶个儿媳。4年后,邢正飞夫妇用节俭了半辈子的钱,为温顺听话的龚兵盖了两间瓦房。次年初,在邵玉兰的张罗下,宋玉香嫁进了邢家。几年后,小两口先后生下了小慧、小涛一双儿女。

    就在邢家老少的和美生活引得众多乡邻羡慕时,44岁的龚兵突感身体不适,一检查,竟是肝癌晚期。两个月后,龚兵悄然离世。

    丈夫走了,这个家以后怎么办?妻子宋玉香在极度悲痛之余,不无担忧着:自己瘦弱的肩膀能否撑起这个苦难的家。改嫁,成了宋玉香走出泥潭的无奈选择。宋玉香将“共同赡养老人”作为招夫进门的唯一条件。一年多后,家住惠萍镇的许正冲来到了宋玉香身边。“一定待老人如亲爹娘。”简朴的婚礼上,夫妻俩向亲朋好友庄重承诺。

    2

    从此,在邢正飞夫妇眼里,昔日儿媳妇变成了“女儿”,而新女婿许正冲则成了“儿子”。慢慢地,老两口在“爹娘”声中重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2003年夏天,就在许正冲走进邢家半年后,从痛苦阴影中走出来的宋玉香夫妇决定翻盖一栋三上三下的新楼房。并非夫妻俩手中有了足够积蓄,而是“父母”所住的房屋实在破旧不堪。与其花钱修修补补,不如将老小两代4间老房子推倒重来。

    建楼房至少需要10万元钱,但宋玉香夫妇手上捧着仅有的3万多元却决意要建这“孝顺”楼。7万元外债也曾让夫妻俩喘不过气来,但两口子一个上船出海当渔工,一个进厂做季节工,硬是一分钱掰开花还清了欠债。新楼建成,宋玉香留下一间用于堆放杂物的柴房屋,有人以为老两口也会像一些人家那样“子女盖新楼、父母进小屋”。但出人意料,宋玉香将爹娘扶进了新楼一层西房,还为老人预留了厨房。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三农在线--农民日报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