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推积分制助农民工进城仍存房价养老障碍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23

    户口以外的“福利”

    “期待共享公共服务资源”

    除了“安定”、“归宿感”,入户带给他们的还有“享受与本地人同样教育资源”等期待。

    37岁的黄龙军通过积分制入户后,他女儿得以通过积分制就读德星小学。他说,前两年,自己最担心的是高昂的赞助费、借读费,以及学校名额不透明和各种“走后门”现象。如今,“起码能找到一种入读公立学校的公平方式”。

    在中山,通过积分管理办法,2010年共给予了2139名流动人员入户中山待遇,4318名流动人员子女入读公办中小学一年级。

    惠州荣光精密部件公司人事科长苏俊成功入户惠州后,给妻儿领了随签证后马上办了入学申请,现在小孩不仅能够享受免费教育,还能参加当地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入户的外来工纷纷反映,入户带给他们的好处正是他们最关心的教育、医疗、保险等公共服务待遇。“有了户籍就意味着有了医疗、教育等最基本的保障,人就有了安全感”。

    如此强烈的公共教育诉求,如此大的公共服务需求,接纳外来工入户的城市现有公共教育资源和公共服务能力是否与之匹配?在推动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的同时,各地在教育、医疗、社保资源等方面准备好了吗?

    以中山市为例,据中山市教育局统计,目前该市有6.6万名流动人口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占流动人口子女总数的40%。以目前中小学人均6000元/年的培养成本、中山市每年解决1万名流动人口子女入读中小学起始年级估算,市财政今年在保持原有的教育投入基础上,需追加5000多万元,以后每年以5000多万元的速度逐年递增,9年后,当流动人口子女覆盖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时,中山市在确保本地户籍人口子女入学的前提下,每年至少还得从地方财政中拿出4.5亿元,这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轻松做到的。

    而且,中山市有16万名流动人口子女,目前仍在以每年2万人的规模递增。如果以每校容纳1000人测算,要解决每年新增的2万名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中山市每年就得同时新建20所学校。

    其实,如何在城市承载力范围内解决流动人口的民生问题,是多年来中山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无法绕开的一道现实难题。而解题的速度,在积分制政策加快外来工入户城市步伐之后,变得更加迫切。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