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明: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23

    为使大棚都能及时栽上西红柿苗,陈继明经常和群众在大棚里忙到凌晨两三点钟,关键的那几天,他白天晚上始终没离开大棚一步。群众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72岁的王云秀老人,自己虽然没建大棚,却支持儿子建了一栋。老人每天都到大棚帮儿子干活儿,见陈继明为百姓的事这么上心,很是感动。他对人说:“我见的下村干部多了,但从来没见过陈继明这么上心的。陈继明是和县委书记、县长一样大的官,他就是我们心中的焦裕禄。”

    2008年10月下旬,215栋大棚都栽上了西红柿苗。预计2009年2月初就可以收获上市了。然而,令陈继明心急如焚地是天气越来越冷,若不能打通和硬化大棚与邢台至临清公路间的道路,将会影响大棚蔬菜往外运输。由于村里拿不出配套资金,因而他从上级协调的60万元资金就不能到位,修路无法动工。怎么办?陈继明跑到家里,把给儿子攒的买房子、娶媳妇用的10万元取出来,又从亲威、朋友那里筹措了10万元,一并交给了修路老板,使3.5公里的道路在上冻之前竣工。

    农民致富心切,但承受风险能力低。陈继明心里很清楚种植户的这种心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是陈继明经常和同事于振生自勉的一句话。然而,2008年12月21日凌晨的一场八九级大风,差点把他们的心刮碎。那天陈继明发着高烧,正在县医院输液,突然听到呼呼的大风把窗户刮得咣当咣当响。他不顾医生的阻拦,拔掉针头起身下地,飞速赶到北塘疃村的大棚现场。此时,已有8个大棚刮得面目全非,其中一个大棚上的塑料薄膜像打开的降落伞被刮到了附近的高压线上,大棚里长了一尺多高的西红柿秧苗都被冻死了。面对灭顶之灾,上百号群众呼喊着、忙碌着,乱作一团,有些群众像傻了似的,用自己的身体使劲儿地压着塑料薄膜,生怕被大风掀开。陈继明一到现场,群众像看到了“救星”,呼啦一下把他围了起来。45岁的高风双和丈夫郝俊起,倾尽4万多元家底,又贷款2万元,一下子建了3个大棚,本想迅速致富,没想到这场大风让他们家的2个大棚绝收。高风双哭着一把抱住了陈继明的双腿,嘴里叨念着:“怎么活呀,怎么过呀!”为把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陈继明就与蔬菜技术员探讨补救措施。蔬菜技术员说:“西红柿秧苗冻死了可以种黄瓜,差不多能和西红柿同时采摘上市。”一听这话,陈继明马上与山东、天津等地联系。24小时后,黄瓜种子运到北塘疃村。在陈继明的冷静指挥下,村民们修复了被刮坏的大棚,并及时种上了黄瓜。

    2009年2月中旬,北塘疃村大棚西红柿和灾后补种的黄瓜开始采摘上市,补种的大棚黄瓜和没受风灾的大棚西红柿一样,收入高的达2万元,低的也在1.4万元以上。高风双逢人就说:“俺这个家一辈子也忘不了老陈的恩情啊!”

    一花引来百花开。在北塘疃村的影响和带动下,截至目前,全县种植大棚蔬菜的专业村已发展到了80个,发展蔬菜大棚7810个。说起陈继明,北塘疃乡党委书记徐永豪说:“老陈给我们培育了一个新产业。”

    带着责任,调动朋友关系一起扶贫

    人们都说,陈继明是带着真感情,用心在扶贫,可他知道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多少钉。于是,陈继明就想到了自己在社会各界的朋友,他要把他们也拉进扶贫的行列中来。

    2009年3月,河北省提出在全省启动1000个村开展新民居建设示范村工程。陈继明获悉这一重要信息后,主动与主管部门联系,介绍北塘疃村的基本情况、经济发展情况和近几年的发展规划。经过努力,北塘疃村成为全省首批新民居示范村。列为新民居示范村后,陈继明就请石家庄中华建筑设计院对该村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村两委按照发展规划,决定首批建设4排28栋钢混结构新民居。本着村民自愿、分步推进的原则,力争在5年内使北塘疃村510户村民全部住上新民居。

    建设新民居,既要保证质量又不能造价太高,因为刚走上富裕路的北塘疃人,还没到财大气粗的时候。怎样才能把价格降下来?村两委决定使用本村的建筑队,动员他们在保证成本的情况下,只能稍微赚取一点利润。为把建筑材料价格降下来,陈继明找到了他的一个在水泥厂当厂长的朋友,希望他也为扶贫做点贡献。那个厂长很慷慨:“老陈啊,建设新农村是好事。这样吧,我送你100吨水泥,作为我对你扶贫工作的支持。”陈继明接过他的话茬说:“不用你白送,我们花钱买,但你要给我厂子内部的优惠价。”“好,就按你说的,我不仅给你内部的优惠价,还给你送货上门。”他的那位厂长朋友给了他一个满意的回答。

    现在,首批建设的每户建筑面积210平米,占地0.28亩的4排28栋钢混结构新民居已经竣工。一算账,一平米新民居造价只有400多元。每户只需交8.5万元。

    北塘疃村有一所破旧的小学校。2009年春天,陈继明走进了这所小学。映入他眼帘的是:窗户是用图钉摁着的塑料薄膜,光线昏暗的教室里是一排排的下面两边用砖垛支着的木板,学生正趴在这样的“桌子”上写作业。此情此景,让陈继明心里很不是滋味,泪珠儿在眼眶里打转。“怎么能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呢,我得为孩子们做些事情,改变他们的学习环境。”陈继明暗下决心。带着这个问题,去年6月下旬,陈继明跑到邯郸市找到和他关系不错的一位领导,向他诉说了自己的心愿,希望他为贫困村的孩子伸出援手。那位领导听说还有学生在那样的环境下上课,也动了感情。他说:“老陈啊,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呀!我给你找企业协调10万元,给学校安上玻璃窗,买套新桌椅吧。”

    有了这10万元,北塘疃村小学购买了新桌椅,换了玻璃窗。2009年底,邢台市长给了陈继明5万元奖金,他又把这钱全都捐给了小学。学校用这钱买了几台电脑,改善了教师的办公条件。看到孩子们用上了新桌椅,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陈继明脸上漾出了笑容。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三农在线网--农民日报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