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占地建厂环保局纵容怠于管理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27

非法占地建厂 弄虚作假 骗取环评手续 环保局包庇纵容 怠于管理

最牛违法企业污染环境四年在河南巩义监管政策成真空

    河南省郑州德赛尔陶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赛尔公司)在河南省巩义市,无疑是最“牛气”的违法污染企业。说它牛气,是因为该企业在制造“非法占地建厂、弄虚作假骗取环评手续、严重污染环境毒害百姓”等一系列违法事实后,虽经国家新闻媒体曝光,省市多级领导批示要求严查之后,仍然继续污染环境,毒害百姓,长达四年而无人来管。

    经过近两年来对德赛尔公司的跟踪采访,围绕德赛尔公司违法生产而发生的种种不正常现象,让记者感到触目惊心。 严重的污染事实让村民只能慢慢等死

    据了解,郑州德赛尔陶粒有限公司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大峪沟镇杨里村,建于2006年4月,设计能力年产3万吨陶粒砂。2007年3月开始试生产,由于技术和环保设备不过关,屡次发生污染被群众举报而被有关部门责令整改,环评手续没有获批,头两年一直处于试常生产状态。

    2009年4月,德赛尔公司正式投产后短短十多天时间,就因为环保设备技术不过关,导致了一场严重的污染事故。该公司排放的气体中二氧化硫严重超标,导致周边群众的庄稼、蔬菜、桃树和附近山上的植被大量枯萎死亡,工厂附近的村民身体普遍感到不适。

    受害最明显的是与德赛尔公司一墙之隔的郑州金龙矿业有限公司。由于德赛尔公司的烟囱紧邻该公司,昼夜不停排放的有毒气体,使该公司一百多名员工每天生活在毒雾缭绕之中,感到呼吸不畅,气味儿呛人,头晕恶心,天天怀着恐惧不安的心情工作。只要德赛尔公司生产,许多职工都吓得不敢上班。

    该公司院内栽种的几十年树龄的雪松、银杏树、葡萄、竹子、红花草等植物受气体毒害,很快开始发黄,逐渐枯萎死亡。60棵三年龄葡萄树,1000多棵银杏树及花果树等树叶一周之内全部脱落;7棵15年以上、30多棵5年以上的雪松树死亡;3000多平方米的红花草干枯变焦;3万多平方米的生态遭到破坏。与黄河相通的岳阳河水也受到严重污染,该流域居住的12000多名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威胁。德赛尔公司排出的污水把相邻的柏茂村一鱼塘污染而鱼虾死光,愤怒的村民围堵德赛尔公司大门,公司在赔偿鱼塘主6万元后事态才得以平息。

    同样受害的还有附近柏茂小学的几百名师生。柏茂小学和德赛尔公司仅有100多米的距离,德赛尔公司生产时发出的烟气十分呛人,学生上课经常被呛得出不来气。德赛尔公司只为经济利益考虑,根本不管下一代人的死活。在建厂之初向环保部门申请环评时,故意隐瞒厂边很近的地方有学校这一事实。

    “以前我们这的生态环境非常好,自从德赛尔有限公司建成生产后,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就把这里的生态环境彻底破坏了。厂里每天排放出的有毒气体和有毒废水,多闻一会,人就会头晕恶心,把地里的庄稼都熏死了;庭院里种的葡萄和果树都不结果了,还慢慢枯死;村民养的鸡不下蛋,猪不长;以前村头的小河里鱼虾成群,现在也绝迹了;南边山上绿色植被也被烟熏得枯黄,林中经常出没的小鸟、野鸡等野生动物,也不见了踪影;附近每天都有大量死去的蜜蜂和蜻蜓。”这是2009年6月,记者采访当地村民时的一段录音。

    附近深受污染之害的村民,几年来多次向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反映,但却一直没人来管。

    “我们是平民百姓,弱小无依靠,政府和环保部门不管,任由企业肆意污染环境,危害生命,我们只有在这慢慢等死!”面对污染,村民更多的是绝望和无奈。

    随后,受害村民在向当地环保部门多次反映举报无果的情况下,开始向新闻媒体举报。2009年5月,新闻媒体对德赛尔公司的污染、非法占地等一系列情况着手开始调查,调查结果经披露后更是让村民大吃一惊,原来,德赛尔公司的占地、环评等手续根本不完善,多处违规违法。特别是土地是非法占用农田建厂,环保手续是靠造假隐瞒事实骗取而来。 土地:以租代征 非法占用农田建厂

    据了解,德赛尔公司的56亩土地是2006年2月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从杨里村委会租的。这块地被租用之前是村民的农田,一直由村民耕种。其中还有部分是国家明令禁止占用的基本农田。尽管该公司是以租代征,非法用地,但从该公司非法建厂开始到投产的长达三年多的时间内,群众曾多次向巩义市国土资源局反映,却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出面,对这一非法占地行为进行干预和制止。

    直到2009年7月,在新闻媒体曝光德赛尔公司非法占地的情况下,巩义市国土资源局才在2009年9月底,即德赛尔公司已经建成并投产的4年后,才给德赛尔公司下发了巩国土资(土)罚【2009】83号处罚决定书,处罚决定书认定:德赛尔公司未经批准非法占用3.7万余平方米的土地建厂。该处罚书还责令德赛尔公司15日内拆除1000多平方米非法占地的办公楼,恢复土地原状;没收该公司新建的1.8万余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并处45万余元的罚款。

    但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尽管这份具有国家法定效力、权威不可侵犯的法律文书迟了4年才做出,但从该决定书自2009年9月28日巩义市国土资源局下发后,至今已经一年多时间过去了,该处罚决定根本没有得到执行,成了一纸空文。目前,处罚决定书上要求德赛尔公司拆除并复耕的办公楼和生产车间依然屹立未动,继续被该公司使用。真不知道巩义市国土资源局和相关部门是如何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是如何维护国家神圣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的? 环保:弄虚作假 骗取环评手续

    一个排污企业立项后要想正式投产,必须要办理相应的土地、规划、环保手续。其中环保手续更为至关重要。而环保的第一道程序就是做环境影响评价。那么像德赛尔公司这样生产陶粒砂的高污染企业,又是如何通过环评报批等层层环节的呢?记者调查的结果是:公司和巩义市环保局一起弄虚作假,隐瞒颠倒相关事实来骗取环保手续。

    据调查,德赛尔公司2006年报批的一期新建工程的环评报告表中,多处弄虚作假,颠倒隐瞒事实。一是四址方向造假,环评表中的厂子的方位方向故意写错。按环评表所示,该厂北边是荒山,南边是居民区杨里村,东边是空地,西边是郑煤集团的一个公司。但实际位置方位方向正好相反。河南省环保局一环保专家看了该环评表后指出,这一四址方向非常重要,德赛尔公司主要是大气污染。当地的主导风向是北风,次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德赛尔公司位置实际上刚好处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口。而按环评书上错误的方向来评价,有害气体都是吹向荒山和空地。但按实际地理位置,有害气体却是吹向居民区和周边的厂矿企业。方向的有意标错,无非就是规避该厂建成后会对居民产生危害的事实,以便环保部门在审批时能蒙混过关。二是对项目周边的敏感单位造假。按环评表错误的标示,该厂是把产生有害气体的设备安装在在空地方。但实际位置却安装在了有着一百多名职工的金龙矿业有限公司的旁边,导致该公司直接受害。三是隐瞒周边单位和敏感点。按照环评表上,该厂的西边是郑煤集团招待所。实际上是荒山,根本没有郑煤集团招待所这个单位,只有南边一墙之隔的郑煤集团公司。该表上标明的厂子南边60米处是杨里村,临道居民是20人。实际上东边是杨里村与该厂仅一路之隔,不到30米,临道居民居住的是3000多口人。德赛尔公司北150米还有一个柏茂村,住有2000多口人。实际上该厂周围居民有5000余口人,其中两村最少有600余口人和金龙公司100多名职工一样紧邻德赛尔公司,而非是环评表上所说的20人。距该厂100多米范围内还有一所柏茂小学,但这样非常重要的敏感居民点,环评表上却没提及而是故意隐瞒。而且该厂前边墙根下就是岳阳河,该厂排出的废水直接留入岳阳河后进入伊洛河最终流进母亲河——黄河,最终污染的也是黄河,仅岳阳河流域就有12000多居民,这一点环评表也没提及,而是有意回避。

    但就是这样一个错误严重、漏洞百出的环境影响评价表,竟然成了德赛尔公司办理环保手续的重要依据,而且该厂还以此错误虚假的环评报告在巩义市环保局的暗箱操作下,被郑州市环保局顺利验收,真不知当初负责日常监管的巩义市环保局是如何履行审核把关职责的。

    不仅如此,该厂二期技改项目的环评报告表中,该厂的地理位置和项目建设分布平面图和一期的环评报告书如出一辙,是一期环评报告表造假的翻版。但令人想不到的是,该厂二期技改项目环保手续,仍然通过了巩义市环保行政部门的审核,而得以进入试产阶段。尽管两期环评报告表上错误百出,多处弄虚作假,但郑州市环保局还是在2008年10月14日对德赛尔的一期工程以郑环验(2008)469号文件通过验收,准许德赛尔正常生产。

    记者曾联系德赛尔一期新建工程环评报告表的编制单位——郑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负责该项目编制的项目负责人杨蕾告诉记者说,他当时编制环评表时方向位置是没错的,如果表与实际位置不符的话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德赛尔实际建厂时没有按环评表进行建设,是私自改变了位置。杨蕾还表示,这项工程已经经过郑州市环保局验收,环保行政部门在验收时也应实际审查是否有错误。负责编制该厂二期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是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项目负责人冯海洋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她们编制德赛尔二期技改项目环评报表时依照厂里的建议,参考引用了一期的报表,对表上的错误她感到很不应该。她说自己的工作有失误。但环境影响报告表只是一种建议和参考,后期的审查还主要是环保行政部门,他们才是项目的批复和审核部门,错误的责任应该环保部门来负。 两级环保部门:沉默无语

    在采访中,对记者提到德赛尔的一、二期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表上的方位错误,隐瞒事实的情况及当地环保部门如何审查和监管的问题,巩义市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只是面面相觑,一言不发。对该厂的严重污染事实,他们解释说,该厂是试生产。

    随后,记者联系负责该工程验收批复的郑州市环保局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处,该处的一位女同志在听完记者的情况通报后,也认为这样的情况的确不该通过验收。该处杨处长对环评出错仍能通过验收一事也未做出任何解释。




责任编辑: 高红芮来源: 时代报告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