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望归宿成市民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1-13
|
“这次活动最大的特点是调查员采用一对一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同时选择一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度访谈。”团江苏省委权益部负责人介绍,各团队利用暑期半个月左右时间完成抽样访谈和个案深度访谈,团队成员通过最鲜活的案例故事,讲述江苏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的经历,形成了一部“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民工未成年子女深度访谈录”。
“通过整理发现,他们的遭遇主要集中在非法用工、工伤事故、人身伤害或歧视、欠薪失业、就医困难、入学困难、上访、迁徙困难、违法犯罪等方面,访谈是半开放式的,主要围绕事件、经过、原因、结果、相关部门作为、社会组织作用及其他观点等10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有效案例共220份。”团江苏省委权益部负责人介绍。
让大学生颇感意外的“对话”
“很快,五六个农民工推门而入。但与我印象中的农民工完全不同,他们衣着整洁……一坐下来就掏出随身携带的钢笔飞快地填写,原来他们就是包工头……见此情景,我们只能祈望此后能够接触到一线的工人。”这段话源自姚骁所在团队的成员日志,这是最初几天他们到建筑工地做调研时遇到的情况,让他们感觉有些意外。
但进一步的调研让他们意识到:“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普遍受到较好的教育,至少是初中毕业,他们如果回到工地,不可能再去做刷墙打桩的工作,从事管理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
在总调研报告中,这一点也有所体现。统计分析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总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55.7%的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达到高中、中专或以上,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只占到总数的6.9%。
孟祥远还注意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面貌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比例在增加。
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这也使得他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姚骁和他的同学在调研中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些进城务工青年在电子制造企业上班,干得久了不喜欢那儿的工作环境了,就辞职,玩两个月;想要上班了,再出去找工作,“尤其是电子产业相关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找”。
“尽管如此,他们在城市里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姚骁说,比如租房子,有些房东听说房子要租给外地来的农民工,提出的各方面费用比租给本地人都要高。
从了解到帮扶
相对于上一代农民工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工作生活状况有所改变。但是,参与调研的大学生表示,不可否认,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弱势群体。通过调研,大学生也加深了对他们的了解。
在南京林业大学进行的访谈中,一个调查对象不小心从建筑工地的架子上摔下来,导致左腿骨折。老板把他送到医院救治,住了几天院,因为医疗费用高没有继续住下去,从医院搬回工地。在工地,一切花费都出自这位农民工自己的积蓄,他也没有工资可领,最终不能维持生活就回老家了。
总报告显示,有23.8%的新生代农民工从事过危险、有毒、有害的工种或岗位。单位没有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的比例为39.7%。而57.6%的新生代农民工并不知道有关伤亡补偿标准的相关规定。
参加调研的南京林业大学大三学生万艳说,以前对农民工的这些境遇也有所了解,但只是听说,当她亲眼看到新生代农民工住在“只能摆一张床”的房子里,才对农民工的境遇有了切身的体会。
万艳的同学徐婧洁的感受是,新生代农民工除了有在法律援助方面的需求,还需要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帮助。
这一点在总调研报告中也得到印证。调研人员发现,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心理疏导的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有28.6%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打电话给家人”,20.6%选择“找老乡聊天”,17.5%选择“睡觉”,10.6%选择“憋在心里”,8.7%选择“喝酒”,1%选择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生活中如果遇到烦恼,新生代农民工一半以上的人选择“很少求助别人”、“只靠自己,不接受别人的帮助”。
孟祥远表示,通过这次调研,参与者普遍感到,从新农民到新市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要更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实现客观上的融入外,还需要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从主观上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生活。
事实上,一些参与过调研的学生已经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实践,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帮扶工作已经在一些学校展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