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保低价的绿色殡葬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1-14

主题:一边是动辄上万元的殡葬花费,有人大声疾呼“死不起”,一边却是环保低价的绿色殡葬乏人问津,应者寥寥;一边是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一边却是厚葬传统习俗根深蒂固。清明时节,在缅怀逝者、寄托哀思的同时,殡葬改革的话题再度成为热点,绿色殡葬理念夹缝中该如何前行?


高价墓地贵过房价

    记者调查:

    镜头一:目前南昌市有公立性和民营性墓园共10家。墓地价格从3000元到十几万元不等,销售情况最好的墓地是价格在1万元左右的。人们用于购买墓地的钱占葬礼花销的一半以上。

    主持人:是否了解过南昌墓地目前价格是怎样的情况?

    李善芳:两年前我和邻居一起去南昌瀛上一些墓园看过,普通的墓地要1.2万元左右,这还算比较便宜的,豪华一点的墓地要卖到好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一块普通的墓地大小不会超过1平方米,但是价格却要上万元。

    主持人: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说墓地价格涨幅超过房价,对此你是否有了解?

    南昌市民俞女士:我爷爷10多年前在梅岭世纪墓园买了两块位置比较好的墓地,每块5000多元。去年这两块墓地的价格已经上涨到6万多元,上涨速度的确让我们很吃惊。

    低价墓地乏人问津

    记者调查:

    镜头一:“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在挺拔的青松之下,静静地怀念亲人,弥漫在芳草绿树间的哀思同样浓郁,被深埋的亲人的骨灰,化作春泥,焕发出新的生机。

    镜头二:10年前,南昌市殡葬管理处耗资1000万元修建了大型的骨灰堂,里面设置了5万多个骨灰格位,价格仅需2000多元,但是10年过去了,这里仅仅销售出3000多个格位。

    镜头三:在南昌市瀛上神山墓园里,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一边是所有的墓地都安葬完毕,一边却是利用墓园围墙修建的两万多个壁葬格位空空如也。

    主持人:低价位的墓地都有哪些类型?

    涂冬生:为了满足社会上各类人群的需要,同时也是顺应国家推广绿色殡葬,节约殡葬用地的精神,我们推出了骨灰寄存、壁葬、树葬等绿色殡葬服务。一般来说,骨灰寄存每年只需50元,壁葬所用的费用只需600元,树葬只需1300元。这些安葬方式不仅低价,而且生态环保,节约土地,但是事实上推出这么多年来,真正响应的人并不多。

    主持人:和高价墓地价格飞涨相比,这些低价位的墓地价格上有变化吗?

    南昌市民俞女士:当年我爷爷买了两块墓地,还有两个壁葬的格位。现在墓地的价格涨了10倍,但是壁葬的格位价格几乎没有变化。

    主持人:购买低价墓地都是什么人?

    涂冬生:目前,我们在洪福堂骨灰堂里的5万多个骨灰格位只销售出去了3000多个,神山墓园两万多个壁葬格位也只销售出1000多个,树葬的人数更少。购买低价墓地的人分两种,一种是真正响应国家绿色殡葬精神的人,但是这部分人非常少,更多的还是一些真正家庭困难的低收入者,或是一些没有子女的孤老,由邻居或者街办凑钱买一个低价墓地。所以说,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到,绿色殡葬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厚葬就是“孝”?

    记者调查:

    镜头一:在南昌市某社区,当记者希望社区居委会主任谈一谈对丧葬从简的看法时,这位居委会主任说,人家家里都死了人,你还去劝人家办丧事不要铺张浪费,人家心里肯定更不好受。

    镜头二:南昌一些地方的风俗,死后在街道附近搭灵堂,摆满花圈,还请一些鼓乐队来“闹丧”。市民反映这样的做法既影响市容,也扰民。

    主持人:造成低价墓地乏人问津的原因是什么?

    涂冬生:生养死葬历来被中国老百姓视为人生大事,自古以来,“入土为安”的观念在中国社会各阶层意识中根深蒂固。修坟立碑作为悼念先人的载体和凭证,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一贯做法,而且受“隆丧厚葬”等世俗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坟墓占地阔绰,墓碑精雕细琢更能告慰逝去的亲人,更显出子孙的孝心。所以,墓地的档次和价格时常与“孝心”紧密联系在一起,墓地越是高档就越显示后人孝顺,所以家属在选择墓地时,一般都会选择比自己实际购买水平稍高些的墓地。部分死者家属甚至宁愿东拼西凑,举债累累,也要让死者的最后一程走得风风光光。一定程度上说,百姓的这种陈旧观念助长了高价墓地的出现。每年火葬场都存放着数量众多的骨灰盒。这些骨灰盒中,除了部分实在是买不起公墓的,有相当一部分是暂时存放的。在有了足够的钱买好墓地后,家属会移走骨灰盒让死者风光大葬。

    唐斌:古人说生时、死时、祭祀时都要待之以礼。受一些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些人把死时的“礼”理解为厚葬,我想与其说中国传统思想中厚葬就是尽孝,不如说其实更多的是中国传统的面子观念在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厚葬能显示死者和生者的财富、身份、地位,一些人甚至为了“风光”而互相攀比,说白了,给死人买墓地,其实就是为活人赚面子。因此,一些子女为了不让旁人说自己没尽孝,所以不惜花费大价钱购买高价墓地,甚至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让自己不堪重负成为“墓奴”,出现了“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现状,给城市人口的生存环境带来严峻的挑战,也催生出了一批“炒”墓者,使墓价不断攀升,导致很多人发出了“死不起”的感慨,也使生者为了逝者的安息,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

    厚葬不如厚养

    主持人:你觉得是否有孝心应该如何评定?

    陈长英:前段时间,我老伴的一个同事,南昌市青山湖区公安局一位退休干部去世,子女没有摆酒宴客,一概婉拒礼金,只简单地举办了葬礼,但是周围的朋友没有一个说这家子女对老人不孝。老人在世的时候,子女都在跟前端茶递水,尽心服侍,这些我们都看在眼里。老人在世时,对老人好,这才是真正的有孝心。

    主持人:要让绿色殡葬真正能够深入人心,改变人们固有的陈旧观念应该是首当其冲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涂冬生:清明祭祖,不忘先人。但目的却是要落实到现有的活人身上:善待亲人,孝敬长辈。落到实处的是对活着的长辈尽孝,而且还必须马上做,天天做,不能等到“等我有钱了”如何如何,否则子欲养而亲不在,遗憾终生。修造和购买豪华墓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厚养薄葬”的观念格格不入。其实,“厚葬”不必要,“厚养”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的先人在风烛残年之时没有得到足够的“厚养”,甚至得到的是“薄养”,相信先人的在天之灵也不会安心。因此,提倡“厚养薄葬”才应该是我们正确的殡葬观。善待生者,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享受并非仅仅是物质带来的快乐,这是晚辈应该知晓的善待智慧。我想我们的社会还应该加大这种观念的宣传力度,这样才能慢慢击破陈旧观念长久以来建立的壁垒。

    唐斌:我想国家应该提高对殡葬行业的监管力度。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有关殡葬管理的专门法律,对殡葬业的管理只能通过国家十几年前制定的相关条例来完成。墓地陵园管理者也是经营者,经营者享有管理权,二者角色混淆,责权不分,造成墓地涨价现象在所难免。今后,殡葬管理改革应该进一步探索把基本殡葬服务从整个殡葬服务链条中剥离,逐步实现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民政部门的行政管理只涉及运输、存放和火化这3项基本服务,其他服务全部交给市场,使各种资本都能进入。同时市场向殡葬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消费者则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










责任编辑: 高红芮来源: 大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