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振堂:坚守文化站27年至今还是个临时工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1-14

    山西省高平市野川镇文化站站长

    如今崔振堂在高平市,可是个名声响亮的人。随便打听,都知道他就是野川那个闲不住的文化站长。

    野川镇文化站,好找,它在镇中心。午后,人有些稀。

    文化站院门大敞着,崭新的院子,崭新的楼。满院子涂的都是明黄色,墙上是印象派的画,艳艳的。

    崔振堂闻声从屋里走出来,知道是找他,先笑了起来。他不知道自己入选感动山西年度十大人物候选人名单,甚至不知道谁把他推荐上去的,他只是笑。回过神来,才将记者一行让进屋里,讲自己的故事。

    

    喜欢"文化"的人

    

    崔振堂今年47岁,在文化站工作了27个年头。1984年,生性爱写爱画的崔振堂通过高平市文化局招聘考试,成为野川镇政府文化站辅导员。当时,镇里没有独立的文化站,辅导员们一年也没机会组织几次活动,与他一批考上这个岗位的20多个人,嫌工资低,没前途,接二连三离开了。

    崔振堂没舍得走,他喜欢干这行。

    得知有记者采访崔振堂,镇里不少人前来看稀罕,崔振堂忙着给大伙搬椅子。楼上楼下跑了两趟,竟不自觉地蹦跳起来,走路轻巧欢快。

    他讲得最多的,是为全镇两万多口人张罗文体活动。

    刚上班那会儿,他骑着自行车跑,现在是摩托车。全镇6000多户,崔振堂几乎都进过门。

    这几年,崔振堂的活动"搞大了",去年首届农民运动会,56个自然村全部参加,镇上的企业也参与,镇政府的部门也参与,一共30多支队伍,那是吸引全镇注意力的活动。讲起他忙乎的活动,那得从年头开始算:先是正月里的年宵文化活动,过了正月,是"三八"妇女活动,"五四"青年活动,"七一"党建活动,中秋节的活动过后,就又得准备第二年迎新了。

    

    有"地盘"的人

    

    以前,崔振堂这个"站长"一直没有自己的站,自己家就是办公室。2007年,镇上建起了气派的综合文化站办公楼,独院,两栋楼。崔振堂终于有了自己的阵地。

    这以后,他的工作量就更多了:必须协助24个行政村建设文化大院,里面要有齐备的农家书屋、健身器材、活动室。上面的要求是--必须。这难不倒老崔,他经历过最难搞的文化活动,是在20多年前。

    那时候,崔振堂走到哪个村,都碰一鼻子灰。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是埋头打麻将,村干部的心思全在领着村民赚钱,哪里顾得上文化生活。崔振堂蹬着自行车,硬是一趟趟地跑下去,软磨硬泡,拉着人家参加活动。参加过后,村干部们慢慢品到了甜头,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不一样了,安排个事情,政令畅通。

    这两年来,他一直在忙着各村的文化大院,富村完成的快些,穷村架不住他一趟趟地催。村干部们拿他没办法,见他去了就喊叫:老崔呀,老崔,你能不能别催我了,我拿钱干还不行吗!

    现在,野川镇已经完成24个文化大院建设任务,崔振堂再也不用每天在各村里游串了。

    

    "没身份"的人

    

    崔振堂爱笑,说起个甚也笑个没完。可是,只要一提到自己的工资,他就笑不起来了。"27年前,答应我们干半年转正,谁知道,直到现在也没转了,我至今还是个临时工。"

    刚开始,挣45元钱。后来慢慢地涨,80、120、160,2000年以后,涨到了600元,前两年,刚给涨到900元。镇政府领导看他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临街给他找了个门面房,他又当家又当店,富不起来,但至少能吃饱。

    说起"临时工资"带给他的记忆,全是苦的。1990年,妻子生下女儿后,营养极差患上了严重贫血。崔振堂身上拿不出一分钱,单位领导与同事们为他凑了3000元,才救下妻子的命。

    他写了20年材料,没向政府要过一分钱的补助。

    文化站这工作,别人闲时,站里忙。文化站建起后,崔振堂再没机会休长假,全部奉献给了基层的各种文化调研上。"唉,没平台时,生埋怨;现在有了平台,工作实在多得忙不过来。"崔振堂接受采访时,接待了三个村的村民,他们是老崔召集来"走莲灯"的表演队员。年来了,老崔要组织至少十台比赛、才艺展、灯谜、灯展。(记者 康景琳)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