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改:促进农村节能减排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1-19
|
18个省区市、6825万农户、3亿多农民、27亿亩集体林地和价值数十万亿元的森林资产,一场“中国农村节能减排运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在各地展开,这是继土地家庭承包之后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
这项改革,促进了农村节能减排,提升了生态承载力,也激发了山区林区的后发优势。
聚焦胡锦涛访美之旅 奥巴马推销百亿美元商品 国务院再提控融资规模调查称土地无偿收回系全国规定 五大行业十二五规划浮出 首批稀土国家规划矿区获批 12年间共24名胡润榜富豪落马 春运启动 今天客流峰值将超往年 赵晓:央企拿地王原来靠这种手段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了节能减排,必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重要贡献。”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日前在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上讲话时说,“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林业工作高度重视,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为关切。”
本月5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表示,森林的增汇减排功能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成为一些国家履行减排承诺的重要途径。我国在发展经济和减少排放的双重压力下,必须大力发展林业,全面增强森林的碳汇功能。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占据主动地位,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
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时间表,2011年将全面完成集体林地确权任务,2012年全面完成林权证发放任务。国有林场改革今年也将在部分省启动试点,“十二五”期间全面推开。
新一轮的农村改革
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作出了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决定,并在2009年首次以中央名义召开林业工作会议,拉开了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大幕。
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中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2010年10月10~11日,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掀起了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内容的我国新一轮农村改革高潮。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林改任务。
国家林业局本月12日发布的《2010年林业经济运行状况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已有福建、江西、辽宁、浙江、云南、河北、安徽等18个省份基本完成了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预计年底发证面积可达19亿亩,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69.4%。林改已确权林木蓄积32.93亿立方米,已有6825万户农户拿到了林权证。2010年新确权林地4.66亿亩,新发证面积4.32亿亩,又有1000万农户拿到了林权证。
与此同时,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步伐加快,全国已有林业专业合作组织6.4万个,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户1846万户,合作经营林地面积3.08亿亩。据初步测算,全国2550个林改县农民林业收入占人均年收入的比重由2009年底的12.96%增加到20%以上。重点林区农户林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60%以上。
“现在时间已经过半,任务完成也已近八成,但改革进展还不平衡,个别地方认识还不到位,有的地方不敢正面碰硬,一些地方执行政策还有偏差,配套改革还刚刚起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上说。
据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介绍,当前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但广大农民拿到林地后,普遍面临着“五难”:要发展筹集资金困难;想致富寻求科技支撑难;山林分散,一家一户经营难;“防盗、防病虫害、防火”三防难;信息不灵,闯市场难。
一份《邱县人民政府关于对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资金制约是当地发展林下经济的一大难题。调查报告称,“从我县的林下养柴鸡、林下种植食用菌等模式来看,发展林下经济需要一定数量的前期启动资金,如每个食用菌大棚投资需2万~3万元,而农户手中的资金缺乏,制约了发展。”
除此之外,技术匮乏也是一大难题。由于林下经济不是传统优势产业,对于许多农户来说,林下饲养和种植技术不掌握或知之甚少,对发展林下经济在管理和技术上信心不足。市场也没有保障。调查报告介绍,邱县林下经济产品大多是农户自己找市场。市场开拓力弱,没有保障,如香城固乡林下种植的食用菌,由于没有销路,至今还滞留在家中。
调动农民积极性
不过,对于目前林改遇到的困难,专家们的态度比较乐观。
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表示,“始于2003年的中国林改成效显著,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结果。”
温铁军解释说,林改文件发布的2003年是新一届中央政府继往开来明确“三农”问题乃国家战略重中之重、民生新政借由“科学发展观”问世之年,随后,2004年启动免税,2005年开始新农村建设,2006年加大“三农”投入,2007年确立现代农业多功能发展,2008年提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长期目标,2009年关注农民工城镇化……惠农政策迭出,林改遂得借天时而上。
各地林改之后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不同,但林改的制度演变路径却与上世纪80年代的农地承包制经验一致:农户分山分林+因地制宜组建合作社开展多种经营+政府推进制度建设提供服务。
作为农业方面的著名专家,温铁军指出,无论新中国60年,还是久远历史演进都表明,只要在初始财产关系上体现传统小农村社制内涵的和谐社会要求,并达成公平公正,那么,中国最大弱势群体农民就对国家心向往之,政府也就稳接了农村地气;山区发展的制度环境随之改善,农民利用多样化山区资源发展经济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自主性及积极性自不待言。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厉以宁也表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人们的最大启示是,将亿万农民自行创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还是那些人,还是那些土地,体制一改变,奇迹就产生了。”厉以宁说,当年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成功主要在于调动了农民创业积极性,当前正在推进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功同样在此。
厉以宁解释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了社会就业,并使人尽其才。通过林改,林业实现集约化经营,扩大了劳动力的需求,家里有承包山林的,劳动力不再外出,转而上山从事林业,这样就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农民发挥自己的才干,靠山林承包致富,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者。
他认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另一突出特点是把民间资本引进林业建设。林改后林业发展前景广阔,林业需要民间资本进入,民间资本也认为林业适宜于投资,这样就解决了社会资金的投资出路问题和林业发展中的资本供给不足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