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村支书冯贵平:生命,定格在他深爱的土地上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1-27
|
生命,定格在他深爱的土地上
――追记河北柏乡县白楼村党支部书记冯贵平
新华网石家庄1月26日电(记者 曹国厂)2010年末,一位年仅47岁的村党支部书记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河北省柏乡县白楼村这片土地上。带着对党组织和事业的忠诚,带着对百姓的牵挂,带着对家人的愧意,他,走了……他就是柏乡县龙华乡白楼村党支部书记冯贵平。
1993年,30岁的冯贵平经选举走上了村支书的岗位并许诺:“我是共产党员,既然组织信任我,我没理由不好好干。”
从当上村支书那天起,冯贵平顿感肩上担子的沉重。因为那时村里没有什么支柱产业,村内也没有一条水泥路。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为了筹集资金,他一趟趟去有关单位反映情况、争取支持。1994年,他多方筹资18万元修建了村里的第一条水泥路。就这样,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冯贵平带领群众不仅硬化了村内8条街道,还新打了两眼吃水井,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
白楼村手套加工企业负责人王志伟说,前几年冯贵平带着一些村民考察了手套加工市场后,积极鼓励群众发展手套加工业,如今白楼村的手套加工业由最初的几台手摇纺织机发展到了600多台自动手套织机,并使手套加工业成了白楼村村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
在发展手套加工的同时,冯贵平还积极引导群众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几年来,白楼村种植葡萄树100多亩,建蔬菜大棚25个,农民纯收入达到了5000多元。
冯贵平心里不仅装着村民致富的事,全村680多户村民的家底他也很熟悉,哪家有了大事小事,他都帮忙张罗,那些有病有难的贫困户、无儿无女的五保户,他更是隔三差五就要去看望一次。
“在白楼村,谁家有了事贵平都会管;村里谁有病了,他都要去看望;过节了,他早早地备好肉油面菜送到困难群众家里;阴雨天,他总要到街上看看排水畅不畅、道路通不通……”村民李宗国说。
与对群众的慷慨和大方相比,冯贵平对自己吝啬得近乎苛刻。一年到头两套西服穿了洗,洗了穿;一双皮鞋穿得底都快掉了,他也舍不得扔掉。
有时候妻子也感到委屈:“自从你干上支书,家里活你没空干不说,就连个团圆饭我们也难得吃一顿,你图个什么?”这时,冯贵平对妻子的回答是:“我就图个心安。”
因为工作突出,冯贵平先后被柏乡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冯贵平的另一个身份还是龙华乡统计站站长。除了村里的工作外,冯贵平几乎每天来回穿梭于龙华乡所辖的25个村,或指导普查图表绘制,或帮助建立人口信息台账。
龙华乡党委书记宋明顺说,冯贵平最大的优点就是对工作极端认真负责,乡党委政府交办的任何工作,他从来没有拖过后腿,经常连夜加班,不吃不喝也要完成。他说,全乡干部在观看《第一书记》电影之后,冯贵平曾说过:“咱干不成人家那样,也得像人家那样努力学习……”这虽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但在他的心里有了目标。
就在冯贵平去世的前一天,他的工作还是安排得满满的。第二天,又和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召集村两委班子会,商量筹措村里无塔供水事项;上午,到乡里对人口普查扫尾工作进行了安排;中午,冯贵平趁村民们在家休息时,又组织召开了村计划生育小组组长季度服务工作会;下午,顶着寒风,又为村街道路安装路灯的事忙活开了。傍晚时分,冯贵平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村民见冯贵平脸色不对,就劝他回去歇会儿,在大家的劝说下,他才答应回家休息。大约半个小时后,村民李宗国去看冯贵平时,发现他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于是赶紧叫来本村几名医生,经医生检查,诊断为心肌梗塞。在送往柏乡县医院的途中,冯贵平不幸辞世。
冯贵平走了,丢下了高龄父母、心爱的妻子、未成家的孩子,丢下了他为之呕心沥血的土地和乡亲……冯贵平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十几年如一日所做的都是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事;他把自己的责任看得很重,把个人的利益看得很轻。
在白楼村采访,从村民口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他是我们的好支书,我们会永远记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