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困扰新农村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1-27
|
近来,企业“用工荒”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其实,在内陆农村,青壮年大批外出务工,传统农业生产也面临“用工荒”。要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近日,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的一处高山茶园里分外热闹,来自全区各乡镇的茶农代表正在这里参加区里首次举办的采茶能手大赛。
记者在比赛现场发现,参赛选手基本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一打听缘由,区农委的同志解开了谜团:农村里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都已外出务工,在家采茶的基本是老年人和妇女。
徽州区是中国名茶之乡,也是黄山毛峰的原产地,茶叶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富溪乡党委书记吴跃辉告诉记者,现在农村里的年轻人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宁愿外出务工闯荡,也不愿意在家从事农业生产。一到茶季,茶园多的农户不得不到处请人采摘,还经常是出高价也雇不到人。
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困在农村,时间一长自然也就疏远了农活。记者担忧,如果时光流过20年后,当现在这些留在家中的人们都采不动茶时,我们还有茶喝吗?
“富了民”却“荒了地”
槐塘村民组,是歙县远近闻名的“欧洲村”。改革开放后,当地人开始闯荡欧洲,目前全村60%的青壮年劳动力在欧洲近10个国家务工经商,每年赚回“洋钱”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在欧洲资产超百万元的“小老板”已不下百人。
槐塘的变迁,折射出“打工潮”给山区农村带来的深刻变革。黄山市农委主任汪义生介绍,该市80%的面积是山场,70%的人口在农村。由于独特的山区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农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靠天收”状况,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外出务工成了山里人最现实的选择。最新统计资料显示,黄山市农业人口119万人,常年有30多万人在外务工;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704元,其中1/3来自劳务收入。
黄山市社科联主席汪炜认为,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推动农村有限的土地资源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方向转变,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加快了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深刻的转变。但他同时认为,“打工潮”的后遗症正日益显现:一是大量农村劳力外出务工,导致一些地方特别是边远山区出现土地抛荒或撂荒现象,耕地利用率下降,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复种指数降低;二是农村留守主体基本为老、弱、妇、孺,制约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使农村老人赡养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出来。
“新生代”农民工不种田
今年清明节,记者回到歙县老家上坟。在远离县城的小山村,眼前一派冷冷清清的破落景象,全然没有儿时记忆中的热闹与喧嚣。村里的长辈说,20多年前全村还有270多人,现在常住村里的只剩下17人。
类似这种情形,在山区农村普遍存在。黄山市有关部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伴随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农民工工资待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正发生两大转变:一是由候鸟式的迁徙打工转变为常年外出,举家外出、完全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农民已接近30%;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农闲打工、农忙务农”的兼业化特征正在逐步淡化,大多数转移劳动力即使农忙时也不再返乡帮工,成为专职打工者。
这份报告认为,这种转变造成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老人、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抛荒、撂荒现象日益蔓延。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普遍年龄偏大、素质较低,接受新生事物和新技术的意识、能力差,影响着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使用。黄山市农委的统计资料也表明,该市去年农村劳力外出务工32万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7%;年龄在18岁至40岁的占70%。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已经进入代际转换时期。如果把当年形成“民工潮”的农村劳动力视为“第一代”,那么目前80后、90后的农民工则是“新生代”,并已经开始成为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有专家分析,这些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已经不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经验和技能,有着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代表着新一代农民工的主流。
加大惠农留住“种田郎”
现在谁来种地?将来谁还会干农活?这确实是当前“三农”工作绕不开的一个沉重话题。
有专家建议,就地转移是缓解传统农业生产“用工荒”危机的有效途径。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黄山市围绕发展旅游产业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引导农民就地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方面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全市14万农民从事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去年乡村旅游接待量占全市总接待量一半以上;另一方面结合山区实际,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全市目前已涌现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40家,年营销收入超过40亿元。
黄山市还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经济,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仅去年农民返乡创办的企业就达118家,总投资近2亿元。同时,该市以各级经济开发区为平台,通过发展新型工业产生的大量就业岗位吸纳了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村居民无需远途劳顿,在自己家门口就有工可做,既增加了收入,也照顾了家庭。
黄山学院相关专业的几位教师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正处于关键的转折时期,农业生产的要素投入结构正面临重大转变,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是稳定我国农业生产和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新农村建设陷入“缺少必要主体”困境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