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的《最遥远的距离》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2-16
|
我还记得尼赛的情人树,想到了泰戈尔的《最遥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曾经一直在幻想,我的人生也应该洒脱一把,仗剑天涯,仰啸长空,策马扬鞭,游走在天堂与地狱,芜杂的城市与宁谧的净土之间,在文明碰撞与对话中深沉着自己的睿智,涤荡着自己,在忙碌与休闲中重温安静的无忧无虑的时光。城市在钢铁丛林中演绎着他的井然有序,自然在青山绿水中诉说着他的温婉美丽。陈绮贞在《华丽的冒险中》清唱着《旅行的意义》:“你看过了许多美女,你看过了许多美景,你迷失在旅途中每一次风和日丽………离开你就是旅行的意义。”离开你,离开自己呆腻的城市,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这就是旅行,简单上路。旅行是离开一个熟悉的地方,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地方去熟悉他,旅行的欢喜看重的不主要是目的地的花花草草,更多的是临行前的激动,旅途邂逅的人,离别时的不舍。没有人能够拒绝旅行,旅行的意义,是自我救赎,是自我放逐,是去陌生的远方寻找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是逃离现实的尘嚣让一切归零,是一种对未来的觊望与躁动,是一种在现实压力下的爆发与抗争。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但是每一个人又都生活在各自的的世界里,对于他人所在的世界,虽然有感同身受之说,但我们只能是旁观者,旅行让我们能够走进他们,走进其他人的世界。山在那里,天空在那里,路在脚下。就如同安妮宝贝在书中描述的那样,在悠扬的天空中,行走着,倔强着自己的世界。旅行,期待像三毛那样,与荷西一道相扶相守,轰轰烈烈的爱一场。但是旅行结束,再怎么留恋,也要回到自己的世界里。

偶然的一次机会,读到了余纯顺这样伟大的探险家,旅行家,诗人,为他的壮举,他的坚持,他的事业所感动着。在他的《壮心献给父母之邦》的演讲中,他有六个目标:要孤身徒步走完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要徒步到达我国的最东端、最西端、最北端、最南端,要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把55个少数民族一个不漏地走访下来的人……..但是曾经吞没过彭加木的罗布泊,又再一次让我们痛心疾首,余纯顺在徒步罗布泊的时候,却没有像他以前的那般幸运,而是永远留在了罗布泊。或许这正是他想要的归宿吧,因为他曾经说过,“我不需要什么结果。我认为最好的结果就在我“走访全中国”这一举动的过程中。我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结果”。生命就是一个过程,而结果是不重要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回到来的路上去。我们来的时候是怎么来的?赤条条地来的。走的时候也是这样走掉。”
如果生命只剩下几分钟,余纯顺说,“他会掏出笔记本写上几句话,告诉他的父母不用来收尸,他是个平原大野上的人,不在乎把自己臭皮囊带回家乡,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埋下忠骨,一样的。”如果生命只有几秒钟,他说:“在我倒下的一瞬,我的头、我的手也必将指向东方。为什么指向东方呢?因为我走中国的终点是台湾,台湾在中国的东方。我的家乡、我的上海也在中国的东方,因此我倒下去的最后一瞬,也一定会非常顽强地指向东方。” 他确实是这样做了,在罗布泊将要吞没他的那一刻,他不是绝望,不是悲伤,而是冷静的整理好自己的衣物,头朝着东方,手指着东方,就像来到这个世界一样赤裸裸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对于旅行,我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孩,没有太多的深见,喜欢的只是那样行走的一种感觉吧。以前喜欢泡在论坛里看看其他“驴友“的游记,看看他们的经历,听听他们的故事,幻想着自己的故事。我曾经只是个嘴上说想旅游的人,想去做一次特别的旅行,但是这样的事情,总是停留在想与做之间。没想到一件事情的重创却开启了我全新的世界,周围的朋友同学的经历影响着我,让我从想过渡到做,旅行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踏实的行动,在还没做到时还是低调些。现在,我的行为也或多或少影响了周围的朋友、同学,让她们也向往旅行,甚至真正旅行了。
一直以来,我们总以为自己生活的世界一成不变,其实不然,只是我们的心被生活所麻痹以至忘了去感受周围世界的变化。旅行应该要像当地人一样爱他,把自己当做目的地的主人,让你的旅行听从心的安排,随意地行走,走累了就稍做休息,休息完了再继续前行。如果突然怀念刚刚看过的风景,又何妨折回去……我不喜欢,甚至讨厌那种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那样匆忙的看一处景点,那样完全是对景点对自己对心灵的要求对自己的期盼的一种不负责,我期望的是一种高品质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旅行,走走停停,可以为一潭水,一枝桠,一段日出,一句话,一片云停留,旅行是自己的,而不应该是一种被安排的任务。身体可以是疲累的,但是心却是欢喜的。我喜欢一切新奇的事物,对所有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不一样的风景,用自己的脚去走不一样的路途,用自己的味蕾去体验不一样的食物,这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旅行。旅行的本质就是发现,体验世界,不仅发现世界,也发现自我。城市钝化了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日复一日熟悉的生活,没有了四季的更迭,没有了青山绿水的影子,思维就会一成不变。天空是蓝色的还是灰色的?长久生活在重庆的人们不经一次次的怀疑着这样的事情,就连我只在重庆生活了几年,也不禁有这种怀疑。旅行吧,朋友,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行走吧,带上简单的行囊,就像余纯顺那样,一步步的行走,没有太多的担忧,窝在寝室自己的小天地里,如何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呢?旅行,我比较喜欢远离人多的地方,去感受别样的世界。旅行的真正目的不是走马观花的看风景,而是用心体验。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在我独自旅行的时候我几乎都拍景,而自己的影像只有寥寥几张。“BE PART OF IT”是我一直所提倡的,也一直奉行的旅行方式。当大部分游客疲于在旅行胜地奔波时,我却痴迷于别人毫不留意甚至遗忘的角落,享受着只属于自己的旅行,还记得在丽江的旅行,自己在白天完全窝在客栈里面睡觉和聊天,而在晚上在古城里面游荡的很晚,或者在旅人还没有醒,丽江还没有醒的时候,起来看看睡眼惺忪的丽江,或者就和旅途中碰到的朋友,在丽江的大水车下坐着等待天亮,那样才能更深刻的体验丽江,白天,尤其是下午,丽江根本就是个菜市场,摩肩接踵,大声吆喝,无所谓美。把自己当做主人,才不会感觉自己是异乡客,也才会拥有“走进自己的世界”这样美妙感受。当我从重庆回到泸沽湖的时候,有种“回家”的感觉,或许就是我把自己当作摩梭人的缘故吧。
仍然记得在今年在松潘的那几天徒步的旅行,背着一个大包,吃不好睡不好,也许跟随旅行团,能够旅行的很舒适,但是你能感受到一个景点的真谛,你能看到长海的宁谧,草海的清新吗?你能感受到那种绝处逢生的喜悦吗?你能感受到成功之后的感觉吗?你能体验到那种终于爬山越岭到达目的地的那份放松吗?你能体验到在路上随意搭车的那种感觉吗?跟随导游的进度你能有自己的节奏么?但是没有融入当地人生活,你就真的“到此一游”了!那样你何必亲自来呢?在家看照片就足够了!
还记得今年暑假的时候,自己在旅行的那些日子。看过了多篇有关泸沽湖的游记,女儿国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就这样一直在我的眼前萦绕着,是的,我该出行,我该去看看摩挲的少女,坐坐奇特的猪槽船了,还有那样特殊的走婚,这些我都应该去看看了,祖母屋我也该去探访了。在做好攻略的基础上我就踏上了云南那条不归路,我背上自己的行囊,和汪云一起上路,把所有常态的一切留在千里之外,从西昌进入了泸沽湖,长途的颠簸,没有使我疲惫,反而一直和车上偶遇的朋友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说说自己的想法,这些就够我激动的了。我是在傍晚的时候进入的泸沽湖,湖风拂面,吹来些许的凉意,冷不经打了一个战栗,因为寒意,也因为为她的宁谧,还有自己的那份终于走近她的那份激情。第二天,向客栈的老板打听好路途,就径直走向了泸沽湖的深处,环湖徒步,是最贴近泸沽湖的一种方式,能够轻触她的纹理。热烈的阳光洒向了湖边飘零的花,当地人叫它们“水性杨花“,微风掠湖,偶有微澜,路边的当地人在细心的挑着刚捕捞上来的透明和清澈的银鱼,想起来了,这就是我和汪云昨晚在客栈里面吃的那种小鱼,客栈的老板拿它们来炒鸡蛋,肉质特别的鲜美,嫩的就像豆腐一碰就碎了,想不到今天就能够亲眼看着他们。当地人的肤色特别的黑,那是因为在泸沽湖没有被外界熟知之前,他们只活在他们自己的世界,放羊,牧田,种地,可以有大把的闲暇时间就这样在湖边仰着头晒着太阳,听着老人们讲着已经逝去的故事,还有那遥远的神话,这是何等的享受和惬意啊,想想都让人醉了。我想起赫拉克利特的那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可是在这幽静的泸沽湖,我陡然觉得年华不会流逝,时空静止,这水土仍是百年前的水土,这里的住民古风仍存,即便在人来人往的里格,繁华在此延续了多年,心里还静得旁若无人。
探索世界的沙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