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县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2-16
|
隆冬时节,走进革命老区山西省运城市壶关县,漫山遍野青松挺拔,大地点翠,生机勃发的喜人场面随处可见,奋力崛起的发展之势扑面而来。近年来,该县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加大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力度,大力引进环保型、节能型、农产品加工型,强力推进绿色发展、多元发展、转型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绿色转型、绿色崛起的新阶段。 ——编者
壶关县在逐步确立围绕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走工业强县之路的几年间,财政总量从2000年的4700万元增长到4.5亿元,9年增长了近10倍。

当壶关人简单地为这个比例的增长而欣喜的时候,当全县GDP强势持续增长的时候,壶关的决策者们已开始有了强烈的忧虑:太过依赖资源的经济发展能够持续多久?简单粗放、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到底是不是最适合壶关的发展?壶关还有其他出路吗?壶关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在哪里?
壶关县委、县政府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认真审视,发动全县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为壶关未来发展、科学发展建言献策,邀请专家对壶关的发展优势、发展前景、绿色发展进行全面科学评估。县四套班子经过多次讨论,一个明晰的、科学的、符合壶关实际的绿色发展思路跃然纸上,并大力推行在实际工作中。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壶关县大搞生态文明建设,铺天盖地绿化,狠抓环境治理,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彼此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几年来,在实施矿产资源开发给县财政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也使壶关县的环境质量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昔日“北国江南”的美誉大打折扣,人们扼腕叹息。
县委、县政府领导清醒地认识到:金山银山重要,绿水青山更重要,山清水秀是壶关的最大宝藏,不能以牺牲环境这个大代价,来换取眼前的小利益。
从2009年开始,壶关县的决策者们出台新政:全县用于造林绿化、生态建设的力度不能减,劲头不能松。2年间,全县投入资金2.2亿元,完成通道绿化274.4公里,其中新建74公里。荒山绿化3万亩,低效林改造1万亩;水系林网建设3000亩,经济林基地建设5500亩。形成村村绿树成荫、处处花草点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田园风光。并被评为全省首批5家、长治惟一的“全省林业生态县”。
与此同时,壶关县委、县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和维护全县人民整体环境利益出发,在引进项目上,改变了以往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观念,严把项目审批关,大力引进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把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耗能高、污染重、难治理的项目拒之门外,实行一票否决。由环保部门严把项目引进的第一道关,坚决杜绝污染防治设施未通过环保部门验收或验收不合格即投入生产的情况发生。从而使全县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去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1天,大气质量明显好转。
产业单一,跛脚走路,在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打击下,壶关县县域经济进入了“严冬”,在深刻的现实教训中,壶关县全力推进产业“洗牌”,着力做强优势产业、构建多元产业、打造新型产业
壶关县县域经济基本上是资源型经济,产业倚重度高,风险大,链条短,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全县钢铁产品价格一落千丈,相关企业被迫全部停产。一业独大,造成一夜之衰。为此,县委、县政府围绕多元发展大招商、招大商,加强领导,优化环境,实施四套班子领导包项目责任制,狠抓项目落实,全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打造新兴产业,壮大优势产业,构建多元产业。实施扶大扶强,关小关差战略,对规模小效益差、生产工艺落后的矿产品加工企业和单一初级产品加工项目在市场准入上严格设限和逐步淘汰,合理整合资源,扶持引导企业在规模上做大做强,在产品上做精做细,延长产品加工链条,使矿产资源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转化。
去年以来,壶关县坚持把发展新型工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来抓,规划建设了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工业项目,总投资7亿元,上马了常平集团100万吨高速线材、20万吨冷拔丝等项目;总投资4.6亿元,建成了年产4000万发刚性药头电雷管、年产2500万发导爆管雷管、高科技数码电子雷管、年产12000吨胶状乳化炸药4条国际一流、全国领先的现代化雷管、炸药生产线;总投资2.7亿元上马了环鑫源集团不锈钢产能扩大配套、10万吨冷轧不锈钢等项目,成为全市首个大型不锈钢生产加工园区;总投资2亿元,规划建设了12个大型环保石料场,倾力打造全市石料建材基地;按照省、市要求,积极推进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工作,主体企业已经全面接管5个保留煤矿,全县煤炭产能可扩至500万吨。这些项目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工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壶关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