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威尼斯水城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3-15
|
赤坎古镇位于江门市辖下的开平市中部,距开平中心城区12公里,有350多年历史,是一座具有浓郁岭南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镇。潭江横贯全镇,总人口4.8万人,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共7.2万人,是著名的侨乡。赤坎境内保留有大量的华侨建筑,中西合璧。
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乡村,北岸是市镇,清一色的骑楼,庞大的洋楼群。赤坎的玩法便是闲游浪荡,在老街上体验似乎尚停留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生活。古镇上也有碉楼,而远近闻名的关族和司徒氏图书馆、堤西路的骑楼建筑群更是侨乡一绝,已被省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这十处踏跺式渡头遗址,分别位于湛江市晨光小学至井街口。1至4号码头西起晨光小学至大通街与平安街交接处,全长180米,是赤坎埠最古老的渡口码头,故称古老渡街。该段码头包括晨光小学大门、大通街西北端斜坡出口、大通街西北段中部(此巷因狭窄弯曲,已堵塞)和平安街通民主路的三段踏级;5至10号码头则由大通街中段至井街口,包括大通街中段步级、染房街、东兴街、水仙街、南兴街(旧称米行街)和泥水街。而大通街中段步级,尽处有一井(已弃用),是目前青石踏跺保存最为完整的渡头遗址,甚至当年船只系缆的石墩尚在。
赤坎古镇,位于开平市的西南部,是一座有着350多年历史。该镇地方不大,墟镇面积大概是1.5平方公里,人口大约是7000多人。别小看它,它曾经是开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同时,它地处开平的中心地带,有潭江流过,上接恩平、湛江、下汇三埠、江门、广州、港澳,是便利的交通枢纽。具有浓郁的南国特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的侨乡古镇,这里河网密布,到处林立着充满亚热带情调和西洋韵味的骑楼。
早年移民欧洲和美洲等地的赤坎华侨,从国外带回建筑图纸,融合开平本地的建筑艺术,在这里建成了大批商铺式的楼房。这些楼房虽然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但他的建筑风韵仍然不减。其中赤坎堤西路,仍然完整地保存着这段长达300多米的骑楼街,600多座的古老的骑楼连绵成一片,骑楼一般高2-3层,从下向上依次为柱廊、楼层,也就是出名的“欧陆风情街”。这条街的规模和气势之大不亚于广州西关的骑楼,在省内小镇中更为罕见。赤坎古镇曾是成龙拍摄电影《醉拳Ⅱ》外景、央视《香港的故事》的主要拍摄基地,也是凤凰卫视《寻找远去的家园》拍摄的第一站。
在欧陆风情街旁有一座“影视城”, 其主体三家巷完全按照广州西关二十年代的格局而建的,占地六千多平方米,共耗资一千二百多万元,包括一座西洋建筑,两座中式建筑和一条街道。影视城有一个“碉楼背后的故事---开平华侨史展览”, 该展览把平凡而真实的本土人物故事和图片反映了开平当地的华侨历史,表现了“碉楼与村落”背后的沧桑历程,以及当时的华侨思想对家乡社会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说起赤坎,不可以忽略关氏和司徒氏两大家族的变迁。赤坎古镇虽不算很大,但在这三平方公里的古镇主要居住着关氏和司徒氏两大族人,把古镇清晰地分为两个部分,西边主要居住关氏家族(称为上埠),东边则主要由司徒族人聚居和经营(称为下埠)。两大家族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互相竞争,形成了各自很强的家族意识。根据不成文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在两大家族的聚居区内可以有其它姓氏的人居住,但是,关族人不会在司徒族控制区内建房谋生,司徒氏族人也不会到关族人聚居区去居住经商。一个镇主要由两大家庭族建设、控制。这种强劲的家族意识成了赤坎古镇民风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