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县域观察

吉林上千农户土地“被出让” 干部强行进村送钱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3-28

  出让土地收入大跳水

  吉林省前郭县位于吉林省西部,由于地处东北“黄金玉米带”之上,每年可以为国家贡献30亿斤的粮食,是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前郭县的王府站镇8300多户农民大都以种植玉米为主要生计。2010年11月,前郭县启动“现代化农业示范区项目”,据当时的报道称,这一项目可以使每公顷玉米的产量提高上万斤,促进农民增收,那么,当地农民为什么不愿意流转土地呢?

  前郭县王府站镇下辖5个村一共有1300多户农民被划入了土地流转的范围,但记者调查,大部分村民都不愿意流转。

  青龙山村前任党支部书记助理王义说,全村涉及流转的300多户农民只有60多户同意流转土地,80%的村民反对。

  村民们跟记者算账说:如果同意流转,每年每公顷土地可以获得7500元。但是,如果自己种地,每公顷的收益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农民庄金祥和孟宪峰都以自己为例算了一笔账。

  庄金祥说,现在粮食价格好,每公顷可以产两万斤,按照现在玉米市值9毛钱一斤算,他毛收入是一万八千块钱。“成本非常有限,大约四千块钱就一大关了,能挣到一万二三不成问题”。

  不愿背井离乡打工

  另外,如果没了耕地,农民干什么呢?干部在给农民们做工作时说,政府将组织农民出去打工。然而在农民们看来,这不现实。

  庄金祥说:“现在出去打工都有年龄限制,年龄稍微大点的人家不要你,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我们都是40多岁50岁的了,没有一技之长”。

  孟宪峰说:“外出打工我家有困难了,上有老下有小,远点上深圳,家扔不开啊”。

  庄金祥说,给多少钱他们都不出让土地:“土地就是我们的命根子,是我们唯一的经济来源,我们不能失去,失去就没有办法维持家庭生产和生活了”。

  由于推动流转工作不力,青龙山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李奎、书记助理王义、村委会会计于润东三人被免职。前郭县和王府站镇部分政府单位的工作人员被要求回村做动员,甚至一些学校的老师也被要求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

  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规定,土地流转要遵循依法、自愿的原则。那么前郭县为什么强迫农民流转耕地?又为什么非要把几万亩的良田转包给一家企业?为什么增收的带来的好处不留给农民?带着这些问题,中国之声记者采访了前郭县县委县政府和王府站镇的负责人,我们来连线记者陈俊杰。

  主持人:有关负责人是怎么解释这些问题的?

  记者:我今天先给负责这个项目工作的王府站镇党委书记张文林打了电话,他表示,这是一个利民的好项目,但是就是有群众有意见不理解。

  当我提出希望能与他面对面做采时访,他表示自己不接受采访,采访必须找县委宣传部,要经过宣传部同意,然后就挂断了电话,我之后连续打了三次就不接电话了。

  下午我联系到宣传部的外宣办主任华景辉,他只对部分问题做了简单的回应,称要想全面了解情况必须明天采访主管这项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宝音太,但今天是周末不方便联系。因此采访要等到明天,但是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他也做了一些回应,他没有否认干部们上门送钱的事,只表示自己不太清楚。他还对示范区的项目也做了解释,他说这是吉林省搞的试点工程,项目采用集中连片耕种,需要把农民的耕地集中起来经营,所以才会出现征地,他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对农民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离开土地的农民可以出去打工,对于这点政府已经想好了对策。我问他如果有农民不同意怎么办?是不是可以不出让土地了,他说如果农民不同意的话,政府继续做他们的思想动员工作,以上就是我今天的采访情况,关于事件的进展,我将在明天继续为大家报道。(记者陈俊杰)




责任编辑: 高爱玲来源: 中国广播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