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芷溪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3-28
|

第二次到芷溪是在我读师范期间,正好放寒假,邻居家的一个姐姐要嫁到芷溪去,让我当伴娘。因芷溪村里都是鹅卵石砌的小路,接新娘的拖拉机到村口就无法再前进了。新郎那头却早有准备,几个壮实的小伙子一茬接一茬轮番背着新娘。新娘入门时间定在凌晨,我们到芷溪时天还很黑,前面有人打着小小的提灯,黄晕的灯光照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影影绰绰的。也不知穿过多少条巷,绕过多少道弯,终于到了新郎家。天亮时,却意外地发现邻居家姐姐是嫁到过去的“大户人家”来了。巍峨的门楼,深深的宅院,青砖黑瓦、飞檐翘角,我平生第一次见过如此气势恢宏的建筑,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家?有个老人见我对房子感兴趣,就带着我到处参观。他说这座房子叫“集鳝堂”,也称“渔溪公屋”,建于康熙末年,迄今已有280多年历史了,是芷溪杨氏开基祖第十七世裔孙渔溪公开创兴建的。门楼石碑上“南离辉映”几个大字,是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让人称奇的是这四个字每个字都节省一笔划,但不细看琢磨,谁也难发现,其精妙之处实属少见。整座房子是“九厅十八井”的建筑,内有九厅十八井、门楼、雨坪、月池、水井,大小房屋101间。听老人说过去还设有学堂、花园、假山,总建筑面积达5356平方米。“集鳝堂”的建筑设计是典型的框架结构,9个厅堂两厢壁板及门扇拆下,恰可铺设18个天井位置,摆120张八仙桌宴请宾客,晒99担谷子,都显得绰绰有余,这在江南也是罕见的。其建筑之宏大,布局之科学,计算之准确,令人自叹弗如。仔细观看这座房子,发现虽然年代已久,但还保存着许多旧时用具,大厅中央和柱子上有许多名人所书的牌匾、楹联,还有爱国名臣林则徐题的诗:“朝霞照水红初艳,新柳笼烟绿已齐。缥缈香飞仙掌外,从容人到凤池西。”所有横屋都住着人家,因为家里办喜事,所以整个大屋的亲人都来帮忙,人声笑语,一派祥和。再到外面转悠,发现集鳝堂周边还有很多青砖黑瓦的祠堂和民居,可惜没有集鳝堂保持得那么完好,有好些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和人为因素已经破损严重。每栋房子的每个角落都住满人,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人畜共挤在一个屋檐下的现象比比皆是。眼前那斑驳的窗棂和残垣破壁,似乎还在诉说往日逝去的繁华,芷溪留给我的第二印象却是衰败的、没落的。
没想到的是,毕业后我居然和一批师范的优秀毕业生一起被分配到芷溪工作,于是开始近距离了解芷溪。芷溪古街、三大门楼、四岔路口、沙圳巷、松树坝,神树山,每个角落都留下我的足迹。芷溪的老者告诉我,芷溪先祖在五百多年前到此开基。宋代,邱华两姓到此居住,并渐成旺族。元末明初杨氏,明成化年间黄氏等先后到此开基创业。到清末民国,芷溪已发展成为号称“千烟之家”的大村落,它聚居了黄、杨、邱、华四姓客家人。芷溪明清时期商业发达,繁荣达到鼎盛。特别是清康熙时期,芷溪的繁荣使其成为连南一带的商业中心,多为从事经营木材和纸品,并出现了许多巨商大贾,比较出名的有“两代三个百万公”的传奇。缘于客家人慎终追远、敬祖睦宗的传统美德,芷溪居民重视宗祠建筑。明清以来,芷溪先民先后建了74座古宗祠,138幢古民居,有专门作祭祖宗用的家庙,还有祠居合一的复合型建筑,民居普遍采用九厅十八井结构布局建造,庭院舒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庚福公祠、万德公祠、梧冈公祠、龟山公祠、万斯堂、永裕堂、怡关堂……座座深宅古院,人文蔚起,每一幢古居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处处都彰显过去的繁华,处处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些规模宏大的明清时期建筑,被人称为客家人的“大宅门”。
由于芷溪各姓重视文化教育,所以代代有贤达英才。如巨商大贾“杨百万”,清嘉庆进士、官至江苏巡抚护理三江总督杨簧等。此外,民国初期曾任海军总长、福建省主席的杨树庄,解放后曾任中央军委代总参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杨成武上将,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都是从芷溪杨氏迁出的后裔。
在芷溪古宗祠祖屋内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这里有许多名人书画。如有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墨宝;有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何绍基的门楼题刻;有清乾隆年间号称“半仙”的福建才子邱振芳写的垂联;赐进士出身刑部主事清代著名书法家伊秉绶写的《寿序》;诰授朝议大夫吏部工司郎兼翰林院编修提督、四川全省学政孟超然的墨宝等。古宗祠牌匾也极为突出。一是历史久远。目前保存最老的牌匾是邱姓孝子祠中的“纯孝”匾,它是明朝万历年间所赐,至今已有380多年历史。二是数量较多。三是档次较高。如杨姓辉公祠内现保存的四块功德牌匾,有杨彪、杨斌兄弟“登科”匾,杨建的“经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