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生代农民工到“新市民”需迈“三道槛”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3-29
|
新华网济南电(记者刘宝森)他们大多不到30岁,远离家乡来到城市打拼;他们大多在农村老家有田有地,却对市民生活充满渴望;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们来到城市,却多处于城市生活的边缘;“生活在路上”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从2011年开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的“80后”们一批又一批地迈过而立之年,然而,融入城市的梦想距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到底还有多远?
进城?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归宿难定
山东日照莒县的28岁农村小伙谢直才是一名有着12年工龄的打工者。1998年冬,谢直才初中毕业后来到青岛。到青岛的第一天,他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在街边露宿,用桌布作被子裹在身上蜷缩了一晚。自此之后,能在城里拥有一套哪怕很小的房子成了谢直才最重要的奋斗目标之一。
对初来乍到的谢直才来说,最要紧的事莫过于找份稳定工作。他当过服务员、摆过地摊、卖过小饰品、贩过水果,换了无数份工作。12年过去了,谢直才依然没有能力在青岛买房。“青岛市现在的房价大概每平方米1.2万元,我2000多元的月工资,不吃不喝攒上一年,也就能买两平方米。”谢直才表示,没有房子,总觉得就无法在这座城市扎根。
2010年11月,山东省民意调查中心公布的一份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报告显示,面对未来,新生代农民工难定归宿——留城意愿较低,返乡意愿更低,观望意识浓厚;由于社交圈子主要为地缘和亲缘关系,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处于游离状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博士蔡翼飞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务农经历。在感情上,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已有断裂,与老一代农民工怀有浓厚的农村情节不同,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归宿定在城镇,却不得不面对多重阻力。
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梦想“新市民”身份
记者在山东济南长途汽车总站采访时,遇到初中学历、今年30岁的李海,他正静静地坐在候车室看妻子逗1岁半的儿子笑。2002年,李海从陕西汉中随老乡来到山东莱芜钢铁集团某铁矿打工,一干就是9年。
李海在铁矿里干的是井下,属于最累最脏的活。几年后,他由协议工变为莱钢集团的正式合同工,月工资涨到5000元,社保、医保等基本社会福利也都齐全。李海说,在家种地一年也赚不到现在几个月的工资,而且城里交通好、信息方便,就算买台电脑回老家,村里都接不上宽带。
不仅自己向往城市生活,李海对城市的念想还寄托在儿子身上。他希望儿子能真正成为一名市民,不再走“进城打工”的老路,“再干几年,攒够了钱,回去开家小超市,供孩子好好学习,将来他要有文化,在城里定居,干体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