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县域观察

中牟县加快经济发展 不允许干部“踱方步”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4-01

    经常感叹于某些机关的“创新热情”与“创新能力”。在政治日愈昌明的今天,这种“创新”不再是放“亩产万斤粮”式的“卫星”去欺上瞒下,而是颇有针对性地瞄准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某些难点与痼疾,以看似有突破性的“创举”,试图创造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样本去哗众取宠。

    在我的印象中,这类经验“样本”粉墨登场,从没消停过,但无一例外都短命。早些年,“组织部长夜谈制度”风靡一时。再往后,“干部《民情日记》制度”出尽风头。前不久,“马上就办办公室”在网上也闹出不小的动静。“江山代有经验出,各领风骚三五年”,这一回迫不急待登场的,是河南中牟县的“抓具体工作日志”制度。

    《新华网》昨日的报道说,河南省中牟县推行了一项科级以上干部“抓具体工作日志”制度,从今日开始,全县1039名科级以上干部,每天至少要做成一件具体的事儿,并要记日志。为此,县委、县政府专门印制了工作日志笔记本,这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还将作为考核干部绩效的重要依据。

    中牟县推行此项制度的核心,不外乎两个字:勤政。中牟是个县级单位,“抓具体工作日志”制度要实施的对象是科级以上干部,即各部办委局的部长、主任、局长以及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都是一个地方、一条战线的“大员”,他们如果懒政,遇事当“甩手掌柜”,当然会出大问题。但是在我看来,这个层次的干部主要工作职责是决策部署、督办落实,开会、调研恰恰是其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古往今来,事必躬亲都是领导工作的大忌。史载秦始皇非常勤政,每天不批阅完相当于现在的30公斤的竹简奏章,决不休息。《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六出祁山,极其认真负责,连惩罚违纪士卒二十军棍的案件都要亲自过问。秦始皇虽勤政,却犯了错任赵高的严重失误,最终葬送了大秦天下。诸葛亮虽勤勉,但六出祁山,一次也没成功,以累死军前而收场。中牟县要求干部每天干成一件具体事,委实令人担忧,这是不是逼着干部事无巨细,陷入事务主义呢?

    “省官不如省事”,这是一个带有真理性的历史总结。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关键之一,是要从“事无巨细、全方位包办”的全能型政府,转变为主要提供最核心、最优势公共服务的有限型政府,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实现根本转变。眼下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创造条件,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让渡出空间。

    毛泽东1955年11月18日在杭州主持召开华东、中南省委书记会议时提醒领导干部,“忙忙碌碌,陷入事务主义、官僚主义,事无巨细,都自己亲自去处理,没有时间调查研究,没有时间想问题,没有时间想大问题。这样你们非犯错误不可,犯就犯大错误。”为了防止“犯大错误”,陈云也反复强调和倡导,“在任何一个地方或部门里,都要有能摆脱日常事务、专门考虑大问题的‘踱方步’者”。

    中牟县规定,每天分上午、下午、晚上三个阶段,干部都要在笔记本上贴上自己的姓名,每天的日志都要详细记录自己当天所完成的具体工作;干部每天要进行自我评价,从能、勤、绩、学四个方面,按60至100分进行自我评分。“死盯”干部竟至于斯,陈云所倡导的“踱方步”的干部,在中牟县是决计混不下去的,这是不是一种制度悲剧呢?

    我一点不看好中牟县“抓具体日志”制度,还缘于它是某些领导干部运动式思维的产物。打造勤政务实高效政府,需要对机构设置、人员调整、部门职责、政府体系及其职能等作出科学严格的界定,从根本上解决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机构重叠、效率不高的问题。与其机械地考核干部每天被动记下的流水账,莫如把这个账本交给百姓,由百姓评判干部的德能勤绩。否则,“抓具体日志”很可能变成变成干部的“官场日志”和自我表扬的“功劳簿”、应付考核的“作秀簿”。

    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在抓经济建设“硬政绩”的同时,开始注重政治上的“软政绩”。看似初衷良好,实则假借转变作风的名义,把作风建设当作自己“做秀”、搞“花架子”的道具,并且整得煞有介事。仅靠“提法”和“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就期望成为“亮点”和“经验”,以期引起上级的重视,轻松地为自己打个“政治广告”,诸如此类的花拳绣腿,不可不防也。[作者:肖亚洲]




责任编辑: 张蕊来源: 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