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问题已存在多年 融入城市需制度变迁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4-07
|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安排
当前我国的社会组织很不发达,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之后,主要靠血缘、亲缘、业缘形成生活圈和特定的生态群落。他们凭借老乡、亲戚、朋友等传统资源维持内部秩序,以特有的方式解决自身的问题。这种状态对现行的城市发展与管理带来重大挑战,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变迁来实现新的平衡。
一是要创新城市的管理服务体系。整合相关制度,改善管理和服务,避免农民工的“半城市化”成为一种坚固的结构性现象。在理念上,要重视人性化管理、建立引导机制、加强自主运作、强化社会共同利益。在方法上,不能把外来农民工当作对立面,搞制约式、防范式管理。在保障上,要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以及住房保障等权益。
二是要加强农民工的分类分层管理服务。对于在城市有投资或有稳定工作及收入,购买了住房(或有稳定的租房),依法纳税,配偶和子女在城市工作上学,在城市工作生活超过一定年限(如5年)等,应该有条件、分步骤地对其提供市民化待遇,提高其基本的生存条件,加速社会融合。对于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农民工,应该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进行疏导,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是要加强社会风险管理。农民工当前面临的社会风险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特别是老一茬的农民工,他们青春不再,不可能再靠体力、靠年轻挣钱,迫切需要加强风险管控。从总体上看,农民工面临的首先是就业风险,工作岗位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就业质量也不高,大多从事脏苦累险的工作。其次是工资风险,收入平均值总在最低工资标准左右徘徊,经常加班加点有时却拿不到加班工资,工资拖欠成为社会“顽疾”。再有就是工伤和职业病风险。农民工多是从事高温、高空、高险、有毒有害的工作,有的工种直接危害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工伤认定、伤残鉴定、工伤待遇等难以保障。
四是要注重发挥工会在组织、引导、管理、服务农民工以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方面应该而且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工会为农民工提供管理服务,既是职责所在,又有天然优势。工会组织网络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就在农民工身边,与农民工有天然联系。在我国社会组织不发达的现实背景下,其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目前我国基层工会组织184.5万个,工会会员2.39亿人,其中农民工会员8854.7万人,而且每年以800多万人的速度在增加。工会的基本职责就是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包括劳动经济权益、民主政治权益、精神文化权益等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可以为农民工权利实现提供组织保障。从宏观层面看,工会是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重要一方,并与同级政府建立了定期的联席、联系会议制度。从中观层面看,各产业工会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之间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和定期沟通机制。从微观层面看,工会可以就劳动报酬、保险福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与企业经营者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当然,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是一个身份问题,更包含着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认同。工会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有效性在于,工会是职工之家,最易被农民工接受和产生归属感,能帮助他们尽快认同和融入城市。
(张天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