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峰:思民生强管理 构建“宜居城市”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4-15
|
摘要:近年来,横峰县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实施县委书记大接访、开通民情直通车、两代表一委员大下访和问责......
横峰讯 近年来,江西省横峰县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实施“县委书记大接访”、开通“民情直通车”、“两代表一委员”大下访和问责机制等措施,不断强化社会管理,在征地拆迁、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实现了科学发展与和谐稳定的良性互动,先后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全国县域经济最具成长性百县(市)、全国首批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全省平安县、全省县委书记大接访先进县”。
坚持以人为本,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树立“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也是政绩”的理念,做到“新官”善理“旧事”。自2008年“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开展以来,该县所有历史遗留的群体性信访事件全部得到妥善解决,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在解决原城南新区开发建设遗留问题上,由于上世纪90年代396户群众向原城南办购地建房,存在老百姓交钱无地、无证,甚至一地多“嫁”等问题,引发了重复群体访。县领导在大接访中了解这一历史问题后,主动包案,多次约见信访人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396户居民顺利办证;对92户已交购地款但一直未拿到建房用地的群众,由县财政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征用土地40余亩,实行集中安置建房,从而使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彻底有效解决。
开通“民情直通车”,顺畅干群联系渠道
开通“民情直通车”,将县委、县政府、乡党委、乡政府以及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工作分工、办公电话和手机号码等信息,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向社会予以公开,以“便民服务卡”的形式发放到全县每一户居民的家中,做到“家喻户晓”,实现了“第一时间倾听群众呼声、第一时间知晓百姓诉求、第一时间化解社会矛盾”。
“两代表一委员”大下访,激活社会每一个政治细胞
开展以“党代表走访党员,人大代表走访选民、居民,政协委员走访社会各界人士”为主要内容的“两代表一委员”大下访活动,不断延伸联系党员群众的触角。组织选派全县1427名“两代表一委员”到其选区、界别、生长地,面对面了解民情,心连心化解矛盾,实现走访群众“全覆盖”。2010年,结合“创先争优”和“千名干部下基层、联户帮困促和谐”活动,开展了“常登农家门、多解百姓忧”千名干部大回访活动。活动期间,广大干部深入76个村(居)蹲点调查,走访群众2200人次,通过“夜谈会”、“田间地头恳谈”等形式与群众拉家常、谈困难、话发展,充分了解社情民意,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共收集意见建议586条,已被当地采纳372条。目前,已帮助群众争取产业发展项目25个,组织培训112场,提供创业致富信息技术资料12000份,为困难群众送去慰问金50余万元,解决矛盾纠纷200多件。
落实问责机制,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氛围 推行信访双向问责机制。加大干部问责力度。出台了《横峰县国家公职人员履职不作为和乱作为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和《横峰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试行)》,给国家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套上“紧箍咒”。2008年以来,横峰共实施问责29起57人,涉及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47人,其中党纪政纪处分25人,组织处理34人;实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超期问责,落实信访“一票否决”制,防止干部对信访问题“久拖不办”或“踢皮球”,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 弘扬“宽容友爱”精神,提升公民整体素质 在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紧紧围绕“两优化一提升”,即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人口素质,大力实施“全民健康计划、文明横峰计划、教育振兴计划、城市发展计划”等四个计划。2010年6月,县委又专门召开了以“倡导和弘扬宽容友爱精神,打造优良人文环境”为主题的全体(扩大)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同时,在全县大力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感动横峰十大文明市民”“十大道德标兵”等评选活动,着力形成一种“多干事、少评论;多奉献、少索取;多宽容、少指责”的良好社会氛围,全力营造了科学发展的人文环境。(饶廉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