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县域名品

福建连成:地瓜、白鸭、兰花富了一个县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4-25

    中新网连城4月24日电 (记者 詹托荣)又是一年春光明媚时。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碌起来,一排排刚栽插好的地瓜苗迎风舞动;在河流小溪、山塘水库、农家池塘中,一群群羽毛纯白、嘴脚乌黑的白鸭在水面上嬉戏;在花棚里、在农家房前屋后,一盆盆兰花香飘四溢。

    红心地瓜干、白鸭、兰花,这是位于福建西部的客家山城——连城县的特色农业,并且都成功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地瓜干、白鸭、兰花不仅为当地餐桌增味、房间增色,更让千家万户的农民走上致富路,让一个贫困山城跃进福建年度“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地瓜:口粮成农民“致富宝”

    连城是地瓜生产大县,过去一直沿袭传统的种植、加工方式,地瓜产量低、效益差,除少量鲜薯加工成地瓜干,大量地瓜只能充当百姓口粮。

    1992年,23岁的林云功开始加工地瓜干,并提着编织袋上街摆摊卖货。林云功回忆说:“开始做地瓜干时,地瓜自种,小作坊加工,上街摆摊售卖。”

    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作坊、地摊货,逐渐被市场淘汰,林云功和整个连城地瓜干产业一样,一度遭遇发展困境。此后,连城人一方面抓标准化加工和标准化栽培,另一方面全力打造“连城红心地瓜干”品牌,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连城红心地瓜干”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成功注册,并获“中国驰名商标”认定。

    牌子大了,销售渠道顺畅了,农民的收入量随着“水涨船高”。连城红心地瓜干2010年产值达10亿人民币,占整个连城农业产值约38%,26万连城农民中有一半农民从事地瓜产业,取得纯收入约3亿元人民币。

    白鸭:从农家池塘“飞”向海内外

    连城白鸭是中国优良的地方鸭种,具有独特的“白羽、乌嘴、黑脚”外貌特征,集膳食与药理功能为一身,是中国稀有的种质资源。2000年,连城白鸭被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2001年,连城获“中国连城白鸭(白鹜鸭)之乡”称号。

    连城县畜牧水产局副局长罗源泉介绍说,如何让白鸭拥有“护身符”,保护白鸭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当地政府首先思考的问题。2008年,连城县成立连城白鸭研究所,并以研究所名义申请注册了地理标志商标。

    连城白鸭作为保健食品、绿色食品而日渐受消费者欢迎,销路越来越广。据统计,2010年全连城生产白鸭265万羽,创产值1.33亿元人民币,畅销海内外。

    连城在建成国家级连城白鸭种质保护场的同时,2009年,成功将中国最大的水禽深加工企业——武汉市汉口精武食品有限公司引进连城。该公司在连城投资的项目建成后,年深加工连城白鸭将达500万羽,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人民币以上。

    兰花:山涧野草变成宝

    连城兰花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全连城兰花种植面积现有2000多亩,品种1105个,年均生产花卉8100余万株,年产值达3.2亿元,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说起连城兰花,就不得不说饶春荣。“中国兰花名镇”连城朋口镇民间养兰历史悠久。1982年,饶春荣高中毕业回到远离集镇20多公里、深处梅花山麓深山老林的小山村桂花村,他看到广东一带客商经常慕名前来收购兰花,便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兰花资源,在村里办起了全连城第一个兰花基地。

    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由饶春荣等牵头成立了“富饶花卉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不仅为兰农提供种苗,对兰农进行技术指导,提供销售信息,还积极为兰农多方面拓宽资金渠道,建立起大规模的兰花生产基地,使连城兰花以朋口为中心辐射全县各乡镇。

    “连城兰花,价值连城”名不虚传,由饶春荣精心培育的寒兰珍品“冠豸朵云”,以58万元人民币的高价被买走。如今,连城兰花不仅出县出省,还漂洋过海,出口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地。(完)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