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宁县的雨竹生态经济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5-04
|
“蜀南竹海”,雨水充沛,浇灌的竹林青翠欲滴,生机盎然,人入其中,满眼翠绿,满鼻清新,神清气爽,恍若成仙……。四川省长宁县如何发展财政经济,是“蜀南竹海”所在地的长宁县必须慎重思考和选择的战略课题。
环境保护贯穿经济发展始终
在“十一五”期间,四川省长宁县确立了“旅游先导,工业支撑,农业强基,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明确了长宁经济发展的方向。并在发展经济中始终坚持防治污染、节能减排、保护绿水青山本来面目的发展原则。长宁县财政也在这一发展思路和模式中,确定了职能所在、工作重点和服务经济发展着力点,围绕生态经济发展战略,以环境保护为基准点,科学安排有限的财力,加大公共财政建设力度,努力优化支出结构,在民生和发展上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发挥财政资金投入和政策的引合功能,努力支持和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
一是利用生态优势,大力支持和服务于以旅游为主体的生产型、民生型、消费型等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水平提升的双效益。“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了年均增长17%以上。
二是在促进工业经济发展中,始终注重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这一环节,在财政投入、招商引资、传统产业改造等诸环节,环境保护不是确定企业是否发展的唯一标准,但却是必须保证的标准。所以,新型材料、酿酒食品、竹类加工等无污染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工业增加值万元综合能耗累计下降31%。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但环境依然美丽。
三是在农业上,加大“三农”投入,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优质畜禽、竹类生态、观光农业、现代烟草等五大特色农业园区,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合组织发展。农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环境保护原则贯彻到始和终。
准确的定位和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促成了长宁县环保和经济的双成效,2010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05年的4678万元增长到16328万元,年均增长28.4%,并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全省旅游工作先进县”、“省级生态县”、“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省林业生态旅游十佳县”、“新中国60年县域经济最具投资潜力十大县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标杆县等殊荣。
时至今日,潺潺的竹根水依然甘甜,流经的竹林依然清香四溢,但在它不远,已建起了静悄悄的无烟囱的企业,甘美的山溪水,流进了竹海酒业的酒窖里,流进了竹海纯净水厂的车间里,摇身一变,变成了“竹荪宴”上甘咧的美酒,变成了游客手中珍爱的“竹海竹根水”,给游人带来了快乐和清凉,给地方经济和竹海人民带来了无止境的财富,纯朴的竹根水实现了化茧成蝶的升华……。
生态经济是主攻方向和动力
竹的优势在生长快,周期短,繁衍迅速、生命力极其旺盛,在那陡峭的岩缝间,在那湍急的激流旁,有一捧土,一丝缝隙,就能扎根生长,并逐渐成林,撑起一片蓝天。生养在这里的长宁人民,也有竹一样的韧性,一样旺盛的生命力。
长宁县已在生态经济上迈出了一大步,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信也必将象那不停发展蔓延的竹林一样,不断扩大提升,日发兴盛。“十二五”期间,长宁县委、县政府将继续以生态经济为主攻方向和动力源泉,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机遇,加快建设中国西部生态经济强县步伐,着力建设“美丽、富饶、幸福、和谐”的美好新长宁,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社会的自主发展能力、发展保障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长宁县财政也将围绕生态经济发展目标,着力发挥财政发展经济职能,抓住节能、环保关键,不断提高公共财政建设水平,促进"美丽、富饶、幸福、和谐"美好新长宁目标的实现。
春意正浓,新竹正在"霹、啪"声中滋意生长,辽阔的竹海一片生机,相信高山常青,涧水常清,天空常蓝,是竹海的永远。(作者单位:长宁县财政局 李煌 李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