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县域播报

江西弋阳:小景区缘何变身大旅游?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5-05

    这几天,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的游客或一家成行,或三五成团,纷纷来到赣东北山区小县弋阳游玩。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该县各大小景点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8亿元,分别是5年前的3.4倍和11.6倍,旅游产业已成为江西省弋阳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个内陆山区小县,为何能将旅游产业蛋糕做得如此之大?

    规划:小景点变成大景区

    弋阳县在发展旅游经济过程中也曾走过一些弯路。

    1998年,当时的县领导确立并实施“三产抓旅游”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但是,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那不足9平方公里的龟峰生态景区的运作上,致使游客匆匆而过,影响了弋阳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

    事实上,弋阳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除了有钟灵毓秀的龟峰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外,还有方志敏烈士等遗留下来的宝贵革命遗迹,以及历经千年的南禅发源地的南岩寺和流传600多年的中国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等,可谓红、古、绿三色资源应有尽有。

    弋阳该如何走出小景区、小旅游、小发展的尴尬境地呢?该县旅游局局长张善冬告诉记者,5年前,县委、县政府积极策应省市旅游发展战略,请来国内外专家,按照城市乡村旅游相统筹、红色绿色古色旅游相融合、观光度假休闲旅游相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要求,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围绕 “一城三区、三区联动”的发展战略,科学编制了《弋阳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及相关配套规划,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实现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构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的弋阳旅游不仅仅是生态游,还有文化游、休闲游、乡村游,旅游触角得到了延伸,旅游线路进一步拉长,景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常规旅游线路由原来的1条增加到目前的6条,景区由原来1个增加到3个,面积由原来的8.8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35平方公里。

    建设:小盆景迈向大旅游

    龟峰素来以“无山不龟、无石不龟”闻名于世。但是,由于龟峰缺水,而让“龟们”少了几份灵气。为此,该县投资3000余万元在龟峰生态景区内建起了蓄水量达390万立方米的清水湖,并在清水湖大坝上建起了观景长廊等配套设施。

    为发挥古色资源的效益,该县请来全国多位佛学专家,将南岩寺旁边晋代时期的观音洞、佛史洞等佛教洞窟,连体打造出全国独一无二的“中华第一佛洞”;投资1000万元,把身长416米、头部高达68米的形似佛祖侧卧涅槃像,深度开发建设成了“世界第一大卧佛”。现在,弋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佛教文化旅游胜地。

    弋阳是中国古代戏曲“活化石”弋阳腔的诞生地,是南宋抗金宰相陈康伯、爱国诗人谢叠山、民族英雄方志敏的故乡。该县创建了弋阳腔历史博物馆,让游客聆听到古老声腔的艺术魅力;修缮了叠山书院,让游客领略到一代圣贤的爱国情怀;重建了声光电于一体的方志敏纪念馆,让游客体味革命烈士的清贫风范。一位来自江苏的游客对记者说:“这些景点虽是免费开放,却为弋阳聚集了人气,有了人气就有财气。”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仅如此,他们还按照以点带村、串点成线、集线成面、集中开发、规模发展的思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先后培育了圭峰镇湾里郑家村、南岩镇旗山村等10多个农家乐示范村,既让游客享尽农村生态特色,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据龟峰景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张国庆介绍,近年来,景区通过银行贷款、社会融资、招商引资等灵活多元的融投资渠道,共投入资金5亿多元用于新景点开发和景区要素建设,努力将小盆景做成大旅游。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大江网-江西日报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