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县域观察

河北元氏县化工污染 被污染的小麦流向何了方?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5-05

    河北诚信有限责任公司等20多家化工厂,多年来将含氰化钠等毒素的污水大量排放到元氏县境内,造成几个村庄的地下水和数千亩农田污染,上万名群众买水度日。面对质疑,从2005年开始,经过政府部门“协调”,排污企业开始向村民发放每亩数百元的“排污补偿金”。不过,当地村民认为,如此花钱消灾,等于让企业排污合法化,污染源并未消失。(《中国青年报》5月3日)

    元氏县百姓苦于化工污染的侵害已达10年之久,可惜直到现在才被媒体曝光。这些年来,饱受污染之苦的村民们是怎样艰难度日的?

    其实,此前早有村民向各级政府部门及媒体反映情况,甚至找企业“理论”。只不过,这些质疑要么被当地政府“消音”,要么被企业人员打压下去。如此一来,地方政府的GDP、财政收入倒是扶摇直上,企业成为“明星企业”、“中国化工500强”,“氰化钠等产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信誉和知名度”(河北诚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智群申语);而另一方面,则是求告无门的小民不敢吃自家种的麦子,不能喝地下打出的井水。

    在越来越严重的污染面前,为平息村民的不满,当地政府一再“督促”当事企业,根据各户粮食减产评估情况,支付数额不等的“补偿金”,由乡村干部组织发放。然而,果真花钱就能了事吗?

    大凡政府决策,应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再做定性。元氏县众多村庄受到地下水污染、农田土壤污染的双重侵害,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有没有进行过认真的调查和监测?监测报告是不是权威?有没有组织过这方面的专家进行论证?当地水质情况、土壤情况,近期、中期、长期的改善前景到底是何状况?这些都应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说法。要让百姓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有一个明确的判断。仅仅打几眼深水井、建一个污水处理厂、给村民发些现金,并不能让人彻底安心。

    此外,政府还要摆正与企业、与百姓的关系,不能过于逐利,甚至沦为化工污染的帮凶,而屡屡寒了百姓的心。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当地政府完全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可能,何以无动于衷、听任氰化钠等剧毒污水肆意排放在美好的田园?当地政府部门非但不查处、不整顿、不关停严重污染的企业,反倒帮着企业摆平百姓,出点钱,润滑润滑,勾兑勾兑,以换取企业继续污染的权利。这些做法虽然一时推高了GDP,却严重威胁到父老乡亲的未来。

    目前,有关部门已介入调查元氏县的化工污染事件,惟愿这样的污染不再拖延下去,该处罚的处罚,该关停的关停,该问责的问责。事实上,即便现在开始痛下“杀手”,整个地方水土环境、社会心理的恢复,还是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众之间的“互相伤害”或许已经开始,如报道披露,当地村民不敢吃自己种的麦子,就跑到外地兑换成面粉,那么,那些污染过的麦子磨成的面粉又流向了何方?

    相关报道:

    被污染的麦子流向何方?

    河北元氏县利税大户、拥有众多荣誉称号的“明星企业”,却在较长时间也是排污大户。记者接到群众举报后调查发现,河北诚信有限责任公司等20多家化工厂,多年来将含有氰化钠等毒素的污水大量排放,造成几个村庄的地下水和农田污染,部分群众被迫买水度日。

    当地干部表示,元氏县已投入上亿元治污,并于2008年底建了污水处理厂。但部分群众认为,污染问题并未解决,生产生活依然艰难。 (作者:胡斯远)

 

    

    相关阅读:

     河北元氏一化工厂污染严重 政府“帮”忙摆平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