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故城县农民一年从国外挣回8个亿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5-09
|
中国网县域经济频道河北报道 记者王振涛 今年2月,河北省故城县万小么村农民万金旺收到了女儿万冬梅从日本汇来的12万元人民币,他高兴地说:“俺得脑血栓三四年了,媳妇又有残疾,儿子在上学,家里借了好几万元的债。自俺闺女到日本打工,一年能挣回十几万,家里的日子好过多了,现在还翻盖了5间大北房。”这是故城县家庭有困难的农户,通过出国打工过上翻身日子的一个缩影,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故城县位于河北省的东南部,京杭大运河西畔,人口50万,其中农业人口42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该县的劳务输出工作是从辛庄乡的万小么村开始的,1996年,村支部书记崔石森打听到县里有到国外打工的指标,便多方联系,争取到9个到以色列的打工指标,当年就挣回15万元。去年该村的150名在国外打工人员共寄回人民币1508万元,近六年来,年均挣回人民币1388万元。象万小么这样的村全县不下20多个。
2003年故城县委政府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外派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一项产业来抓。该县成立了外派劳务中心,坚持走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保输出的路子,聘请专家编印了外派劳务教学大纲,建立了依托师资雄厚,办学条件优越的职教中心为龙头,以18家骨干企业为实践基地的外派劳务培训网络,工种由原来的21个拓展到35个,并形成了土木建筑、电子机械加工、农牧养殖业三大特色品牌。培训内容除培训技能外还对劳务人员进行政治公德,出国政策,外派常识,派出国民情礼仪,安全防范等诚信为人教育,使外派人员,呆的住,干的好,不违法、不跳槽。
“我们抓劳务输出工作,就像放风筝,做到‘放’、‘收’”两手抓,一方面搭好平台把县内的人‘放’出去,挣洋钱学东西;一方面创造条件把挣有所得、学有所长的人‘收’回来,开店办企业。”故城县县委书记陈登泉如是说。
“现如今,农民工时尚观念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他们打工不再仅仅是为了赚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而是重在学习、重在发展,重在寻找新的机会。”故城县外派劳务中心主任张立江告诉记者。
该县不少个体私营企业是靠外出劳务收入做原始资本发展起来的。武官寨镇农民张金涛在加拿大餐馆打工三年挣回人民币52万元,他在国外期间用心学习制作西餐技术,今年3月份回国后在县城开了一家西餐馆,生意很红火。坊庄乡农民沈崇洋在澳大利亚学会了肉食品制作技术,去年10月份回国后在本乡开了一个肉食品加工厂,仅半年时间就收入10多万元。据张立江主任介绍,目前,该县已有近2000名出国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建起了1800多个“回流型”个体民营企业,吸纳近2万名农村劳动力,年创造效益上亿元。
通过8年的发展,该县输出规模不断状大,输出领域不断拓展,输出质量不断提升。2005年该县被国家商务部命名为河北省唯一的“全国外派劳务基地”;2006年被国家评为“全国优秀外派劳务基地”;2007年被评选为全国行业劳务基地建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目前,全县向国外输出劳务7502人,国内输出达到7万多人次,输出目的地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利比亚、安哥拉、刚果、澳大利亚、罗马尼亚、英国、加拿大、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创收总额约8亿元。(供稿:故城县委宣传部 王希录 王树浩李全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