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藁城:五条路径壮大县域经济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5-10
|
建设园区打造工业集聚平台
从省会沿307国道向东,一进入藁城经济开发区,林立的塔吊、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厂房映入眼帘,石药恩必普、华药新制剂、益海粮油、青岛啤酒等一大批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大型企业令人目不暇接,让人深切感受到加快发展、与日俱新的怦然脉动。而一组数字更能体现出这里是每天在上演奇迹的“梦工厂”:该区去年综合指标位居全省48家开发区排名第四位,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占到藁城财政收入76.1亿元的三分之一强。这张漂亮的成绩单背后,是藁城市发展园区经济,打造经济新引擎,推动经济社会强劲发展的缩影。
“园区是工业集聚的平台,发展园区经济更是实践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我们通过三个省级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的规划建设,抢占发展先机,在国家调控政策的变化中,项目建设不断档,经济发展不减速。”笔者强烈地感受到藁城市委书记王普增对园区建设情有独钟。
该市坚持用地向园区倾斜、项目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聚集,先后建设开发区、开发新区、化工基地三个省级产业聚集区和九门、南董、兴安等8个乡镇工业园。针对形势发展的需要,又成功实施了扩区,开发区规划面积由8.4平方公里扩大到26.3平方公里,新区规划面积由4.6平方公里扩展到17.3平方公里,正在谋划建设占地1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不低于100亿元的德国ERP科技园。
按照“园区设施不能落后于项目布局,园区功能不能落后于客商需要”要求,该市累计投入55亿元完善现有三个园区的基础设施,实现了水、电、路、气、讯、绿、污水处理等方面全覆盖。开发区和化工基地已成为省会东部产业新城的主力军,被确定为重点打造的“产值超千亿、利税超百亿”园区。
在打造园区经济中,该市创新工作思路,敢于突破制约发展的机制和体制障碍,把市直部门在开发区的管理职能全部下放到开发区,对开发区规划范围内的岗上镇5个村实施全面托管。并积极发挥园区产业集聚、资源集约、企业集群的作用,重大项目向“三区”集中布局,鼓励乡镇招引的好项目在“三区”落户,税收等按比例分成。现在该市每年85%的新上项目和90%的投资都集中在“三区”,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腾飞的增长极。
藁城能够在发展中实现“弯道赶超”,主要得益于不断丰富产业构成,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延长产业链条,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用产业结构的优化来“熨平”经济发展的波动。
丰富产业构成延长产业链条
藁城素以农业闻名。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粮食元帅县”到九十年代的“小麦千斤市”,再到目前的连续7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光荣称号,藁城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居于领先水平。藁城农业的辉煌既代表过去取得的成绩,又在一直延续,不断刷新。不怪乎一提起藁城人们就不由自主地把它和优质麦、粮食生产大县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现在,从石药工业园到华药工业园,从益海粮油、青岛啤酒到可口可乐,从宏昌天马到河冶科技,已经成为代表该市生物医药、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响当当”的新的亮丽名片。
一个没有天然资源优势的县域,如果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一旦遇到剧烈的市场波动,很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忧则兴,预则立。基于此,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该市明确打造“省会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会新兴休闲度假区”的产业定位,大力推进三次产业的优化升级、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时至今日,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打击的阴霾还未完全消退。然而,该市财政收入却硬是实现了从2008年16.2亿元到2009年42.6亿元再到2010年76.1亿元“三级跳”。 财政收入2010年较2005年增长近十倍,已占到石家庄市的l/5强,相当于其他16个县市之和,一举跃居全省第二。“藁城能够化危为机,在发展中实现"弯道赶超",主要得益于不断丰富产业构成,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延长产业链条,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用产业结构的优化来"熨平"经济发展的波动。”该市市委书记王普增给出这样的答案。
在抓新型工业化的同时,该市始终没有放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上,该市提出要“远学寿光、近学贯庄”,把蔬菜产业作为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高标准建成了黄瓜、番茄、甜椒等8个万亩设施蔬菜基地。靠种植蔬菜,菜农一亩地少则收一万,多则收两三万,创造出“一亩菜赛过十亩田”致富经验。
与此同时,该市在抓好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依托城郊区位、地热资源、生态农业、特色文化等优势,规划启动了40平方公里的生态旅游度假区,投资6亿元的国大御温泉度假小镇、投资5.5亿元的现代农业观光园起步区“四园一厅”已经对外开放,占地1500亩的核心区、占地8500亩的拓展区已经启动,省会东部新兴休闲度假区已具相当规模和知名度。“泡温泉、赏宫灯、游观光园、摘特色菜、品新鲜的青岛啤酒、听享誉中外的耿村故事”已经成为独具藁城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品牌。
决不在接受产业转移中接受重污染、决不让工业园区成为污染聚集区、决不降低环保门槛换取项目入驻、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畸形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