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县域旅游 经济观察 县区风采 最美县区 一县一品

乡村振兴:广袤田间铺展多彩画卷

时间:2021-07-07来源 : 光明日报作者 : 李 慧

20年前,山东省兰陵县代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落后村,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的梦想,就是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在王传喜的带领下,党员群众拼搏奋斗、脱贫致富,2020年,村集体各业总产值3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万元。

从负债累累到年收入过亿元,代村的蝶变折射着乡村振兴走过的波澜壮阔航程。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

“三农”工作成效,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亿万农民率先拉开改革大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农”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农村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广袤田间,一幅乡村振兴的五彩画卷铺展开来。

产业升级,给现代农业插上翅膀

夏日,四川广元市昭化区射箭镇五房村,青山与绿水相傍,空气中弥漫着中药材的芬芳。

五房村属于典型的山地村落,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全村老百姓收入全部依靠传统种养殖。曾经,这里的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21%,村民居住房屋90%以上为土坯房。

如今的五房村,中药材产业连片成带,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游客纷至沓来,农旅融合为乡村增添了更多生机。采取“公司+合作社+农场+农户”的运作模式,全镇1000余贫困户通过产业振兴实现稳定脱贫。

为做大做强产业,五房村持续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鼓励全村老百姓加入专业合作社,通过利益链接机制,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粮食生产在不懈努力中取得突破。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由6000亿斤增长到1.3万亿斤,迈上了7个千亿斤台阶。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米袋子”更充实,“菜篮子”更丰富,让我们牢牢端稳了饭碗,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了主动。

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有力支撑。良种良法、智慧农业、测土配方,一系列科技突破,为现代农业注入活力。截至2020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迈上60%新台阶,比1996年的15.5%提高了44.5个百分点,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各地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形成农户参与、企业带动、科技支撑、金融助力的格局。

经测算,2020年,农业总产值10.7万亿元,而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23.2万亿元,休闲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村电商等营业收入近4万亿元。这充分说明,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值在下降,但农业的多种功能、多元价值作用却日益凸显,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活力四射,为乡村全面振兴铸就了坚实基础。

乡村建设,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一直是宅中乡很多村庄的真实写照。作为福建宁德柘荣县最边远的乡镇,这里的群众祖祖辈辈望山兴叹。

近年来,宅中乡坚持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宅中乡完成乡域内的“镇镇有干线”工程,目前已建成8条农村公路,有力破解了农村“出行难”瓶颈制约。

“农村没有路,致富有难度。一条农村公路,连接的是乡村与城市,打通的却是贫瘠与富足、困顿与希望。”宅中乡赤岩村党支部书记王伟华说。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绝大部分农村照明靠煤油灯,饮水直接靠井水、河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电气化建设有序推进,乡村饮水状况大幅改善,公路和网络建设成效明显,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由1978年的59.6万公里增加到2018年的404万公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加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同时,积极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让农村变得更加绿色宜居。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各地因地制宜,努力保留乡土特色,不断挖掘特色,丰富人文内涵,坚持内外兼修,提升美丽乡村品质。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乡村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做大“金山银山”价值,真正把生态好、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精彩画卷描绘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为未来乡村建设谋划新蓝图,提出一系列新部署。

随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持续改善,一座座村庄干净了、变美了,村民们的精气神也有了改变。

增收致富,让农村居民腰包更鼓

“我在基地务工,每个月都能到手4000多块,田地流转了,生活更轻巧。”在江西崇义县聂都乡龙西村山盛园艺高山花卉盆栽基地,村民李雪华正忙着给花浇水,前来花卉基地务工的村民们正分头忙碌,浇水、培土、种花,温室大棚里一片繁忙景象。

“响应政府号召,我回乡创业。现在有30多位村民固定在基地务工,不仅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也掌握了一些花卉种养技术,成为职业农民。”基地负责人蔡才健介绍说,基地的建成落地,推动聂都乡高山花卉产业强势崛起,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群众致富增收。

乡村振兴,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增收,不断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支持农民外出务工,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201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提前1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十三五”期间,农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增速连续11年跑赢城镇居民。

农民增收路上,速度和质量齐头并进,农民收入结构更加优化。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家庭经营性收入由2015年的4504元增加到2020年的6077元;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工资性收入2020年达到6974元;农村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带动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2020年比2015年增加66.3%;农村居民医疗、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转移性收入2020年达3661元,占比达到21.4%,比2015年提高3.3个百分点。

“‘十四五’时期,要继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推动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说,一方面,要挖掘农业农村内部增收富民潜力,延伸农业价值链,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新业态;另一方面,要促进农村劳动力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支持农村创新创业,加快乡村经济多元化。

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大干部和亿万农民群众同心协力,奏响乡村全面振兴新的华美乐章。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