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县域旅游 经济观察 县区风采 最美县区 一县一品

雪域高原奏响农牧特色产业发展交响曲

时间:2021-08-12来源 : 中国经济网作者 : 李鹏

8月的西藏,阳光明媚,凉爽宜人,120多万平方公里的雪域高原上,处处沉浸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热潮中。70年沧海桑田,70年换了人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70年来各族儿女团结一心、战天斗地,谱写了一曲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壮丽篇章。

吉祥的歌谣唱起来,快乐的锅庄跳起来。70年,从农奴社会迈入社会主义社会,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从一无所有到富裕安康;农牧业发展取得质的飞越,农牧区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大农田上大机械

“二牛抬杠”淡出历史舞台

西藏每年一度的春耕仪式都是村子里的热闹活动,村民在这一天穿上盛装,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祈求丰收。在歌舞声中,“二牛抬杠”——精心装扮的两只牦牛架着连杆、拖着耕犁登场,标志着春耕仪式进入高潮。“二牛抬杠”作为一种古老的耕作方式,在西藏已有2000多年历史,通常由两人操作:一人驾犁、一人播种。如今,“二牛抬杠”更多是象征意义,在耕出第一道犁之后,就由头戴藏式金花帽,身穿氆氇藏装的拖拉机手代替,春耕仪式自然也成了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等各类农机具展示展销的平台。

从和平解放之初几乎没有农机具,到去年底西藏农机总动力达691.5万千瓦,农机装备总量突破50.5万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5%,西藏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迅猛。

今年,嘎玛欧珠感觉干劲儿更足了,村里又新买了1台播种机、1台旋耕机。作为扎囊县孟卡荣村的老党支部书记,看着这些年收成一年比一年好,村民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他的心里乐滋滋的。“小农田变大农田、大农田上大机械、大机械解放大劳力。”嘎玛欧珠说,“之前一块地要投入10个劳动力,现在几块地连成大地块,有了这‘铁牛’,投入的劳动力反而更少了。”2013年,孟卡荣村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201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当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藏青2000”青稞良种。如今全村近2500亩的耕地全部实行机械化耕种。村民格列说:“农业机械化后,种、收庄稼,一家只要去一个人确认一下就行了,剩余劳动力基本都外出务工和从事其他生产了。”全村粮食亩产从之前的300斤到现在的六七百斤,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万元。

截至2020年,西藏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超过220万亩。从“手中无粮”到“家有余粮”,连续6年粮食产量超过100万吨,2020年粮食产量是1951年的5.72倍。从极度落后到富裕进步,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50.65亿元,比1951年增长118.56倍。

青稞飘香,牛羊肥壮

高原特色产业蓬勃兴起

“在家种粮,收入比在外边打工还挣钱。”日喀则市白朗县金嘎村村民达瓦顿珠说。他家95亩土地,种的全是青稞良种,仅靠卖种子给合作社每年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金嘎村由于土地平整、质量好,几乎全是种子田,加上县里成立了年河青稞良种供销农民专业合作社,所产青稞基本是加工成青稞种子对外销售。“我们的青稞良种不只在西藏各地畅销,还卖到了新疆,去年我们销售收入就达700多万元。”年河青稞良种供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扎西拉旺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靠着青稞,金嘎村村民早已脱贫致富。

作为青稞主产区,西藏一直将青稞作为优势特色产业全力打造,在扩产能和精深加工上下大功夫,通过全产业链发展提高青稞加工转化能力。以前,青稞只能用来做糌粑、酿酒。如今,西藏实施“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重大科技专项,2020年青稞种植面积208.18万亩,产量达79.5万吨。青稞加工企业达52家,研发了青稞啤酒、饼干、醋、麦片等系列产品,青稞已经被开发成新型主食以及佐餐、休闲、预制、发酵和功能系列产品80余种,产品产量13.12万吨,产值数十亿元。

如今,西藏以青稞、牦牛、藏猪、藏羊、奶业、蔬菜、饲草7大产业为重点的“7+N”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以10个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基地为主的国家重要高原特色产业基地已经建立。

青稞飘香,牛羊肥壮。农牧产业支撑农牧民增收态势明显。2020年,西藏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4598元,同比增长12.7%,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6年保持全国增速第一;是1965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135倍,是2010年4123元的3.54倍,顺利完成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到2020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

农旅融合发展

高原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桃花源”

“从前雨天两脚泥、晴天满是灰,现在铺上了油路,种上了花草,接上了自来水,家家户户从内到外都粉刷的像新房子,就像在公园里,看着都舒服。”尼木县卡如村的德庆白珍笑着说。位于拉萨市和日喀则市交界的卡如村,之前是道路陡峭的穷山沟,这些年依托千年核桃树旅游资源、万株平谷大桃,经过人居环境整治,农旅融合发展,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增收致富也有了门路。原是贫困户的德庆白珍靠着酿酒手艺开起了“老阿妈青稞酒坊”,吃上了旅游饭。“过去村子脏,很少有外人到村子,酿酒只是自家喝,现在酒坊成了旅游景点,很多游客来体验青稞酒、牦牛肉干,这‘旅游饭’吃得好。”她说。而万株从北京平谷区引进的桃苗经过两年的适应期,已经为该村产生了可观的收益,至2020年10月,平谷大桃种植基地带动群众务工1400余人次,累计实现收入36万余元。如今的卡如村已经从穷山沟变成了令人向往的“桃花源”。

今天的西藏,一个又一个的卡如村不断出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使得乡村从里至外焕发生机,乡村产业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乡村振兴根基不断夯实。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累计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27万余座,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49.45%,创新性开展“四清两改”村庄清洁行动,90%以上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30%以上村庄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约40%的村庄基本实现人畜分离。创建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4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16个。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