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小广场,建盖活动室、幼儿园,给房屋墙体喷漆……时下,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平河镇梅尼新寨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如火如荼,在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梅尼新寨正发生着蝶变。
梅尼新寨是绿春县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绿春县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涉及3个沿边乡镇7个沿边行政村的48个沿边自然村。
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启动以来,绿春县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6个目标,主动谋划、稳步推进,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抓手,扎实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强化基础建设 加快补齐发展短板
近年来,绿春县抢抓政策机遇,加强边境地区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边境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边境地区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拉祜寨是一个典型的“直过民族”聚集村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国家大事下,家家户户建了小洋楼,先后实施完成了人畜饮水沟渠、引水管道、村民活动室、广场、卫生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依托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主题广场、水景观等一批项目已见雏形。
走在二甫新村,绘有葫芦的拉祜族民房和三角花边的哈尼族民房整齐分立两旁,旅游休闲步行道、休闲娱乐亭、停车场等设施应有尽有,一面面五星红旗在屋顶迎风飘扬,每家门前三三两两停放着摩托车或小轿车。
谈到今天的发展变化,村民王四明兴感慨地说:“在党的各项政策的帮扶下,现在大家的条件越来越好了,过去想都不敢想。”
培育特色产业 增强边境地区发展动能
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产业兴旺是基础。绿春县按照“项目带动、长短结合、务实脱贫、全面小康”的工作思路,工作队员与技术人员手把手教、肩并肩干,“保姆式”带领群众发展产业,黑木耳、有机茶、小米辣、花椒等速生农副产品,成为拉祜寨发展的重点产业。
此外,拉祜寨还成立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建起了土鸡养殖场,按照“所获得盈利26%作为拉祜寨村民小组集体经济收入,14%为养殖户管理费用,40%用于拉祜寨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支配分红,20%用于大头村委会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方式实行村集体经济分配。目前,第一批“拉祜鸡”自出栏以来已售出1000余只。
半坡乡二甫新村的哈尼族群众世代传承鼓凳制作技艺,绿春县鼓励村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采取“一村一品”“一村一社”等措施,进一步激发村民的创业致富热情。
“我家每年做鼓凳收入在3万元上下,家里还有30亩橡胶树,收入不错。”村民李阿元开心地说,现在,政府给了很多的好政策,带领我们致富奔小康,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改善环境质量 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绿春县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拉祜寨,村庄新房林立,孩子们快乐的嬉戏,妇女同胞跳起了时尚广场舞,家家户户挂上了国旗,增强了守土固边意识,从原始部落生活奔向了现代文明新生活。
“村子建设得越来越漂亮,我们生活也越来越好。大家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改变,建设美好家园劲头更足了。”村民王先山说,目前,拉祜寨有10名初中生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其余的小学生、幼儿分别在大头小学和大头幼儿园就读。
近年来,二甫新村围绕“森林—山寨—云海”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路,积极打造“二甫云海”生态旅游名片,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赏景。在进村道路边上形状各异的防护栏代表着哈尼族和拉祜族群众团结互爱的友谊长青;在集贸市场,拉祜族和哈尼族群众相互购赠日用品,呈现出一片团结友爱的场景。
加强组织建设 筑牢边境安全稳定屏障
绿春县把抵边村寨作为全县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和强边固防工作的突破口,探索实践“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综合治理+民族团结”的党建引领工作模式,以“党建引领、支部进村、先锋上阵、合力攻坚”为重要抓手,扎实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
实行县级领导包保乡镇、乡镇干部包保村、村组干部包保网格组、网格组党员干部包保户的“四级包保、十户联动”网格化管理,将基层党建责任纵向延伸至每个村、组、户,驻点干部投身沿边村寨“敲门行动”落实“十问清单”,参与管边护边任。
组织机关干部到沿边村开展强边固防和疫情防控工作,联动强边固防突击队、党员先锋护村队、驻村辅警、卡点值守人员、网格长、志愿者等开展日查夜巡及卡点值勤,确保过往人车无一漏网。
依托“一寨两支部”“五级段长扛责任”“十户联防”“网格护边”等做法,采取“多时N巡”方式,坚定决心守住前沿阵地,锤炼党性、履职尽责,构筑起“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严密防控体系,在边境一线筑起坚实的“红色屏障”。(曹松林/文 红河州民族宗教委/图)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