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县域旅游 经济观察 县区风采 最美县区 一县一品

云南江城:乡村旅游火热“出圈”

时间:2023-06-01来源 : 人民网-云南频道作者 : 程浩

这天中午,记者在赵珍家的吊脚楼等了她约一盏茶工夫,她才从三四百米外的农家乐匆匆赶来,嘴里边说着抱歉的话,边腾出手切西瓜、沏茶。过了约摸五六分钟,待她热情地把家里的水果、坚果都端上茶桌,才拉拉裙角,笑着和记者交流起来。

55岁的傣家人赵珍身世不简单,她祖母的弟弟召存信曾连续40年担任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是第一个在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名的人,深受云南各民族群众尊重和爱戴。

关于召存信的更多资料读者们可网上自行搜索,在此点到为止,重点还是聊聊赵珍和她们寨子这几年发展乡村旅游的事儿。

航拍曼贺井小组及周边寨子。人民网记者 程浩 摄

赵珍家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整董镇整董村曼贺井小组,一个傣家人占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寨子。

提到傣族,大家肯定会想到泼水节,想到傣家人聚在一起泼水狂欢的热闹场景。曼贺井小组不例外,疫情前,每年寨子都办泼水节,每每此时,大伙聚在广场泼水狂欢,互祝吉祥健康。乡村旅游兴起后,每年泼水节,游客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加上党委政府不遗余力地投入人、财、力打造,曼贺井小组的名气越来越大,来寨子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怎奈疫情袭来,为响应防控政策,曼贺井小组的泼水节中断了三年。去年年底,疫情防控政策调整,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云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热词,云南旅游全面复苏,整董镇党委政府经谋划后,决定在4月13日至16日举办泼水节。

赵珍听到消息,高兴得不得了,加班加点对自家农家乐和民宿进行最后完善——她家的农家乐和民宿从2018年起开始打基础,几年里东拼西凑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就等着大干一场。

4月上旬,泼水节还没到,寨子里已涌入不少游客,大伙“跃跃欲试”,准备欢庆中断了三年的泼水节。本打算泼水节当天农家乐和民宿才开业的赵珍,眼看商机来了,不能“有钱不赚”,和家人商量后,4月10日便开门营业。

“生意好得不得了!”回想泼水节那几天的场景,赵珍本来稍弯的脊背突然直起来,绘声绘色地介绍:“那几天民宿定价300块,25间房,每天都能住满。有一家人来了没地儿住,出到600块(一间),让我腾出一间房来。当时房间已订满,虽说别人订的价钱是300块(一间),只有600块一半,但我不能失了诚信。”她介绍生意火爆的同时不忘“夸”一下自己。

再说农家乐。“坐满能坐70桌,(泼水节)那几天,每天中午下午加起来能坐100桌,每桌收费380块,每天毛收入……毛收入……”她抬手在空气里算起来。

“三万八?”记者先她一步算出来。

“对,差不多!”赵珍说这话时,右手食指还在空气里上下有力摆动。

赵珍家的民宿。人民网记者 程浩 摄

再说赵珍家的其他生意。江城是普洱茶的核心产区,有茶叶面积超过20万亩,做茶叶生意的人很多,她平日也卖茶。“那几天茶叶生意也好。”她说。

“我平时没事还织傣锦,时不时也教寨子里其他妇女织锦,那几天光卖傣锦做的包都卖了200多个,还好有存货,不然都断货了。”赵珍认真地说,表情丰富生动。

再说人的状态。那几天,赵珍早晨5点就起床,凌晨一两点才睡,也没时间午休,连吃饭、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要硬挤。“晚上人累得一挨枕头就睡着了。”她说:“睡眠质量从来没那么好过!”

泼水节那几天整董镇确实热闹,援引江城县融媒体中心的报道:“此次泼水节活动整董镇共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民宿酒店供不应求,特色美食异常火爆。实现旅游收入2000余万元,有力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有效拉动了全镇经济增长。”

“怕都不止3万多人,人山人海的。”赵珍笑着“质疑”该报道。

不管咋样,泼水节那几天,包括赵珍在内的曼贺井小组村民确实过了几天“累并快乐着”的甜日子。

寨子里全是傣族传统建筑。人民网记者 程浩 摄

整董镇泼水节的热闹人气,既有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的因素,更有当地党委政府数年来接续努力打造的因素。

赵珍回忆,十多年前,村寨里的路都是土路,房子多是以叉叉房和茅草房为主,居住环境总结下来就是:“晴天灰满桌,雨天泥裹脚,粪草堆墙角,脏水遍地泼”。

几年前,江城县把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和乡村旅游结合,外修“容貌”,内通“经络”,对寨子每家每户的傣家吊脚楼进行修复保护,并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实现了村庄道路硬化、厕所卫生化、垃圾粪便处理无害化,构建起“寨在林中、人在绿中”的居住环境。

环境提升了,没文化底蕴还是留不住游客。当地党委政府鼓励村寨的文化传承能人带徒传艺,每年开展数次包括织傣锦、武术、傣语、竹编等传习活动,并组织个人、集体参加村、镇级的民间艺术、手工艺比赛等,同时开展文化示范户的创建工作。2017年,曼贺井小组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的称号。

文化跟上了,寨子的乡村旅游逐渐热起来。疫情前,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一辆辆载满游客的大巴车、小轿车、越野车便驶入这个风景秀美的傣族寨子。从那时开始,赵珍便筹划着要开农家乐建民宿。

今年泼水节过后,游客人数降了下来,赵珍担心民宿生意下滑,把价格调到每间168元。让她没想到的是,一个多月来,民宿每天依然能住满。农家乐生意也不错,每天仍有五六桌。“终于不用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忙活了。”她颇为“凡尔赛”地说。

赵珍在织傣锦。人民网记者 程浩 摄

末了,记者想拍几张照片,赵珍想都没想,坐在一台老式织布机前,一双手来回倒腾着织傣锦,织布机随之“哐哐”地响。“这样可以吗!”她一边操作还一边问。

赵珍说自己真的喜欢织傣锦,她有个打算,等忙完这阵儿,想成立一家傣锦合作社,让寨子里更多妇女参与进来,把傣锦这项技艺传承好,也带动更多人致富。“这个想法我想了好几年了。”她说。

地处中、老、越三国交界的江城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还多,有着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明显。不止曼贺井小组,很多民族村寨今年以来也“卷”了起来,比资源、比人气、比收入,发力发展乡村旅游。

“只要我们把资源、文化、市场等优势利用好,乡村旅游一定能成为乡村振兴非常有效的途径。”江城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人民网记者 程浩)


(责任编辑:李鑫)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