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县域旅游 经济观察 县区风采 最美县区 一县一品

贵州开阳:一树枇杷一树金

时间:2023-06-21来源 : 农民日报作者 : 刘久锋 谢光林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步入初夏,在贵州省开阳县富硒枇杷文化旅游节上,人头攒动,各地的企业、商户、游客齐聚开阳县南江乡苗寨村,听推介、品枇杷、同采摘……小小的富硒枇杷正在演绎专属于他的振兴故事。

近年来,开阳县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产一企、一家一特、一人一技”五个一谋划产业振兴,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通过扩规、提质、整合、创新等手段,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枇杷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助力乡村振兴。

标准化引领从“粗放”到“精细”管理

走进开阳县枇杷园,漫山遍野的“黄金果”映入眼帘,果农们忙着穿梭于基地,采摘、装筐、搬运,客商们忙着分拣、称重、上车,一树丰收,一树金子,一片欢悦,果农们的欢笑声回荡在果园上空。

这欢愉场景的背后,是开阳县近二十余年探索枇杷产业发展的故事。“以前我们的枇杷分散、不成规模,掌握的技术也不够,每年收成不多,群众种植的积极性也不高。”开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洪回忆。

时间回溯到1996年,原贵阳市农科所(现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科技人员杨勇胜等技术人才作为第一批扶贫队员被派至开阳县。通过调查研究,工作队决定把发展果树种植作为扶贫工作突破口,引入栽种当时的果树攻关成果“大五星”等枇杷优良品种,建立250亩枇杷示范基地,开展早结丰产栽培集成技术研究,也开启了富硒枇杷的发展新路。

在工作队的建议下,全县开始发展万亩枇杷种植。但由于果农缺少前期投入,加之新品种更替缓慢,生产技术规范缺乏、技术支撑力度不够,导致产量不稳、果实品质不佳、鲜果损耗大、市场销售渠道狭窄……如何打破瓶颈?精细化、技术化成为关键。

为此,该县与贵州省农科院果蔬所和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展开科研合作,推广枇杷生物富硒营养强化技术,探索“单层开张矮化树冠整形修剪技术+拱杆骨架聚乙烯薄膜覆盖树冠防寒防冻技术”“单层开张矮化树冠整形修剪技术+食品袋套袋防寒防冻技术”等技术,不仅保障稳产优质,而且降低了劳动成本,帮助当地果农实现增收。如今,这两项新技术不仅在开阳县普遍采用,还在全省枇杷主产区获得广泛推广。

“为让种植户熟练掌握这些技术,我们不定期组织农技人才到各枇杷种植乡镇对枇杷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推广枇杷生物富硒营养强化技术,形成富硒枇杷标准化生产模式,提高枇杷品质和档次。”吴洪说。

2014年9月,开阳枇杷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进一步充实了开阳县“富硒农产品之乡”内涵。当地还制定了开阳县富硒枇杷栽培技术系列规程,将富硒枇杷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汇编成册向农户或种植主体发放,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富硒枇杷认证。经过多年的发展、改良,现在的开阳县已成为贵州省最大的枇杷生产基地,开阳富硒枇杷种植已然完成从“放任”到“精细”的转变。

规模化种植从“散种”到“抱团”发展

南江乡龙广村,过去叫“枇杷哨”,曾经漫山遍野都是野生枇杷,海拔850米以内的种植条件使得这里的枇杷口感极佳,每年5月,周边游客慕名而来采摘枇杷。

“我们这里差不多每家每户都种枇杷,户均种植面积5亩至10亩不等。但以前,大家不懂管护也没有统一的销售渠道,每年烂掉的、剩下的枇杷数不胜数。”龙广村党员示范种植大户陶秋运说。

怎样扩大枇杷种植规模,提高竞争力?陶秋运决定,响应村党组织号召,由党员带头,带动村民参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4年,由陶秋运带头,11户党员群众加入,开阳县南江乡醉美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2015年,南江乡枇杷种植面积超过8000亩,仅龙广村就有4000余亩。

村民们知道,合作社上千亩的枇杷要保证品质统一,才能抱团发展拓展销路。“社员不入股资金,也不入股土地,合作社只是搭建一个服务平台,帮助村民们销售、加工、运输、贮藏,还为村民们提供种植技术、信息等服务提高枇杷品质,让大家抱团统一发展。”陶秋运介绍,这样的模式获得了种植户的信任,合作社规模也越来越大。

不远处的和平村,种植大户赵应平和村民们正在给枇杷拆袋、分拣、包装,准备装车。“去年和平村成立了村集体合作社,建立了‘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大户带散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每当枇杷成熟时,村党支部、合作社、种植大户便充分利用手上资源,联系商家前来采购,让所有果农都能愿意种、种得出、卖得好。”村支书黎庆远乐呵呵地说。

这些是开阳枇杷“抱团”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致力打造富硒枇杷产业联盟,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扭转枇杷大多由农户分散种植、零散销售的现状,实现规模化种植、集中式供应。现在,全县枇杷稳定种植面积达8.3万亩,年产量3万吨以上,年交易量2万吨以上。

品牌化推广从“产品”向“商品”转化

“黄铜铃,褐铜柄,铜铃里面红铜心,铜铃之中有黄金。”流传的民谣道出了开阳县富硒枇杷的产业价值。

如何让枇杷的产业价值实现最大化?如何让富硒枇杷的品牌更响亮?如何拓宽枇杷销售渠道?如何给枇杷种植户兜底……在推动枇杷产业发展过程中,开阳县一直在思考。

“装车完毕、发车!”随着枇杷节上开阳县委副书记周鹏的口令,两辆满载“嘻小六”富硒枇杷的货车按照协议目的地驶出,也标志着开阳县“嘻小六”枇杷品牌正式打响。

货车内的枇杷是开阳县众鑫富硒枇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南江乡的收购点统一收购、分级、装箱的,该公司是由县农投公司、南江乡、苗寨村党支部共同出资成立的合资公司。“我们公司今年首先在苗寨村设立收购点,合作社和种植户采摘的枇杷即可在这里交易,由我们统一分拣、统一贴标、统一检验,当天运出,将枇杷的规范化、商品化。这不仅可以打响我们富硒枇杷的品牌,而且能给种植户兜底保价,还能提供50余个工作岗位,增加群众收入。”公司负责人梅菲菲介绍。

“今早摘的300斤枇杷都卖给他们了,不用再顶着太阳在摊位上守着了。”苗寨村种植户王顺英说。“以往的收购商都只收大果,还要给我们压价,我们自己分拣完剩下的中果和小果都是在枇杷交易市场的摊位上卖给游客,也卖不起价。现在这个公司收购分大、中、小三个品级,价格比其他收购商还高,卖给他们还不用自己分拣,太省事儿了!”

“嘻小六”是开阳县将枇杷从“产品”转向“商品”的又一成果。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富硒品牌强农战略,全力推进富硒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培育和汇聚种植大户552户、家庭农场1164家、专业合作社222户、农业龙头企业25家,推动枇杷产业真正走出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开阳富硒枇杷的品质和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产业化经营从“单种”向“链条”延伸

俗话说,枇杷全身都是宝,大力发展深加工,延伸枇杷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是开阳县培优扶强枇杷产业的又一大举措。“在和公司达成协议收购我们的小果、残果之前,这些小枇杷要么是贱卖,要么是烂在地里。现在公司定期过来收果,拿去加工成枇杷糕,我们收入多了不说,也不用心疼枇杷被浪费了!”枇杷种植户王昌说。

在发展枇杷深加工以前,因为杂果卖不起价钱,果农都不愿采摘。“我们坚持链式发展思维,加强枇杷基地冷藏、包装、保鲜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富硒枇杷深加工,进一步提升了枇杷附加值。”吴洪介绍。

贵州山野农业有限公司是该县引进的龙头加工企业之一,该公司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建起水果深加工生产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市场保底价收购枇杷、猕猴桃、黄花菜等农产品,将其加工成果干、软糖等其他农副产品,公司生产的水果精深加工产品远销成都、昆明等地,由于品质不错,备受全国各地消费者青睐,目前年产值已达千万。

如今,开阳县已依托产业深加工推出了富硒枇杷汁、枇杷露、枇杷糕、枇杷酒等系列产品,有效破解了枇杷产品质量不稳定、不耐贮存等问题,保证了枇杷不浪费。同时,在枇杷生长的前期,疏花疏果时期,大力发展林下中蜂养殖,打造富硒枇杷蜜等系列农副产品。

“去年,在农业农村部和省市的支持下,开阳获批了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用于支撑枇杷加工产业发展;加之开阳处于省会城市贵阳的1小时都市圈范围,休闲游、采摘游、体验游早已成为贵阳及周边省市市民的节假日常态。我们预计,通过实施系列延链、补链、强链措施,到‘十四五’末,开阳富硒枇杷将打造成为10亿级产业,将‘一树枇杷’炼为‘遍地黄金’。”开阳县委副书记周鹏说。(作者:谢光林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责任编辑:李鑫)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